登陆注册
625922

这届年轻人,正在假装低欲望

财经自媒体2021-05-20 09:29:192

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创

燃财经出品

作者 | 张琳

90后女生佳琪不买化妆品,不买衣服,生活在三线城市的她没有租房压力,每月消费不超过300元。

一颗鸡蛋,和20多颗黄豆打出来的豆浆,是佳琪最常吃的早餐。通常情况下,她会在上班前将午餐做好带去公司,包装盒里可能是一小份芹菜炒鸡胸肉,配上一小碗米饭。芹菜和鸡胸肉是早晨跑完步在菜市场早市买的,不到10元,却能吃三天。晚餐再简单不过了,半把菠菜一点盐,就是一顿减脂的水煮菜。

除了基本的饮食开销之外,佳琪基本不花钱:上班走路去公司,下班之后没有什么花钱的兴趣爱好,看书就是唯一的消遣,最近她在看《人类简史》。在物质如此充裕的今天,这样“清淡”的生活方式并不多见。

和佳琪一样,月薪两万多元的豪宅室内设计师王鑫也不怎么花钱。王鑫是北漂一族,不差钱的她七年没有添置一件新衣服,仅有的化妆品是同事送的一支口红。

佳琪和王鑫试图摆脱“物品”给生活带来的烦恼,过多的物品背后是过度的物欲。在信息的轰炸中,年轻人的物欲不断被激发,不知不觉中,钱包就见了底,名为“焦虑”的副产物也随之而来。

在豆瓣,一个名为“不要买|消费主义逆行者”的小组,短短半年时间就汇聚了21万多豆瓣用户。与直播带货浪潮和各大种草平台催生出的“买买买”形成鲜明对比,他们在这里分享自己的节俭日常,提醒别人注意消费主义陷阱,劝退盲目消费。

除了“不要买|消费主义逆行者”,豆瓣上同类型的小组还有很多,“如果我们可以通过不消费获得快乐”、“低消费研究所”、“不消费主义”、“100个不消费的快乐”等,组员加起来超过40万。在微博,话题#年轻人适合过低欲望生活吗#阅读量超4.1亿,讨论近3万。

极端对抗消费主义的是不消费主义者(Freegans),他们通过自愿性的拾荒、分享物资、不购物、不工作、居住在废弃空屋中等生活方式,来抵制剥削地球资源、牺牲儿童与劳工权益健康以及导致气候变化的经济体系。

国内最早被报道的不消费主义者是丁红,她曾经6年没有租房子,全部行李只有一个背包,直接住在办公室,吃同事打包的剩饭,去健身房洗澡,每月花费不超过500元。最近被报道的不消费主义者叫乔桑,是一位90后。除了物业和医疗等费用,她每月的日常花费平均在300元以内,涵盖吃饭和交通。

有人从中看到了躺平,为自己不奋斗或消极的人生观找到了“皇帝新衣”。但实际上,绝大部分不消费者,或者反对消费主义的人,都是阶段性的,她们依然在为自己的热爱和梦想努力奋斗。比如,丁红在35岁时去了新西兰留学,她也从未放弃自己热爱的美术。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即时满足感越来越容易获得,但按照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的说法,延迟满足感,才能克服人性弱点,获得更多的自由。张一鸣认为,很多人人生中一半的问题都是没有延迟满足感造成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追求延迟满足感,而他们选择的路径就是反对消费主义,很多人用低消费的姿态来表达自身对物质欲望的思考,他们拒绝被流行文化和消费主义裹挟,想要实现更有意义的生活。

王鑫是在接触了断舍离、极简主义等生活方式后,开始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我曾经为了追求精致而透支消费,落入了消费主义的陷阱却不自知。”当她逐渐学会控制自己过度的消费欲望,银行卡中的存款数额不断增加,今年年初,她买了房,在北京有了稳定的生活。

另一位年轻人李悦在遭遇职场危机后,也选择了低消费的生活方式,但她并不以此为逃避现实的手段,而是选择用省下来的钱去读MBA为自己充电,“低消费降低了我的物欲,但不会降低我对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

网友豆豆铁是“不要买|消费主义逆行者”的组长,一名互联网从业者,同时也是个有房有车的深圳人,“建组的初衷是为了提倡极简生活和物尽其用的理念,明确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她说,物尽其用让她更了解自己的需求,提高了对生活的掌控感。

“To buy or not to buy,that‘s a question. ”在消费主义盛行的大环境下,这群消费主义的逆行者,经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寻找到了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在北京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赖阳看来,反消费主义群体不等于不消费,只是生于物质富足时期的年轻人不再需要通过购置奢侈品或大牌商品,依托与他人比较彰显自我价值。对于年轻一代而言,他们可以一边在日常衣食住行中进行“低消费”模式,一边为了自身兴趣、文化认同和自我价值释放消费需求。

低消费不等于低欲望

买不买,和赚多少钱,有时没有相关性。那些嘴上喊着少花钱的人,大多也在努力赚钱。

90后室内设计师王鑫在北京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国贸工作,身上穿的都是七八年前的旧衣服,在她家里,空荡荡的衣柜里只挂着10件衣服,挑选起来一目了然。

王鑫并不在意穿着打扮,在她看来,真才实学才是打动客户需要具备的能力。她自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理性的人,会为每一件事提前做好计划。比如每天睡觉前,她都会将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搭配好,一件白色衬衫搭配灰色棉麻质地休闲裤,搭配上一条亮色丝巾,任谁也想不到这些都是穿过好几年的旧衣服。

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王鑫的大笔花销集中在衣服和化妆品上,衣服多到数不过来。对她来说,买漂亮的衣服既能包装自己又能释放工作压力,每到周末二三十笔收货退货的折腾,让快递小哥一度误以为她是淘宝卖家。

7年前,从她决定践行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开始,衣柜里衣物被精简到不到30件。7年来,除内衣外,她没有买过一件新衣服。化妆品也不在她的购物清单上,护肤品也是简单的水和乳液等,如今仅有的一支口红也是同事送她的。

王鑫的秘诀是“一衣多穿”。当初精简衣服的时候,她刻意留下了颜色好搭配的基础款和连衣裙,“连衣裙真的是一年四季都可以穿的宝贝单品。”靠腰带、发带和丝巾的点缀,王鑫让每件衣服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刚开始的两年,王鑫有时也会被爆款吸引产生购物冲动,但在考虑完实用性和必要性后,本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的生活准则,竟然在不知不觉中存出了一套房的首付。就在今年,王鑫买了房,一定程度上结束了“漂泊”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自从践行极简主义生活后,从服饰搭配和购物APP中省下来的时间,被王鑫用来学习充电,她的专注力也有所提升,一路从普通设计师一路晋升到设计总监,现在,她正在筹备自己的独立工作室。

王鑫对燃财经表示,摆脱了对物质的依赖,不但没有让她觉得匮乏,反而让她重拾了人生掌控权。“极简生活让我的注意力从花花绿绿的衣服上转移对自己人生方向的思考,工作室的相关手续就快办完了,最近我一边为工作室选址,一边找有经验的朋友取经,预计7月份正式开业。”

与王鑫不知不觉攒出一套房不同,李悦是为了读MBA改变的消费方式。

李悦和爱人生活在深圳,两人年收入超过60万元,经过多年打拼,终于在2019年年底买了房子。

去年年初,因为公司业务调整,奔三的李悦率先被降了薪,基本腰斩的薪水和每月的房贷,压得她喘不过气,但更让她无奈的是,她连反抗的能力都没有。“年纪越来越大,职场竞争力又不强,就算心理觉得再委屈,也不敢提离职。”痛定思痛,李悦想读个在职MBA给自己增加筹码,但10-30万元的学费让她一再犹豫。

{image=1}

“不能开源,我们可以节流啊。”在爱人的鼓励下,李悦决定通过降低家庭开销,一边还房贷一边攒学费。

首先被砍掉的是旅行计划,李悦和爱人是在旅行过程中认识的,因为共同的爱好而走到了一起,过去,即使工作再忙,一年也会有四次的旅行计划。现在,这一计划缩减到了一年两次。而后是改变出行方式,每月开车上班的油费和停车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两人决定改乘地铁或公交的绿色出行方式。接着是一年内不增添日常必需品以外的物品,包括衣服、首饰和化妆品等。

最后是在日常必需品中再做精简。“办公室楼下就是星巴克,每天买一杯提神已经成了习惯,改变消费模式才发现这笔30多元的消费完全可以平替,翻出家里的手冲壶、咖啡豆,每天早上亲手冲上两杯,省钱又健康。”李悦发现其实可以省钱的地方特别多,超市晚上八点后的打折菜也很新鲜。就是这些细微的改变,让两个人的月支出从之前的一万元直接降到了2500元。

突然缩紧的生活非但没有让她感到不适,反而让她想起了刚来深圳和爱人一起奋斗的日子,从一无所有到在深圳安家。上班之余的时间都被李悦用来备考,最终她考上了华中科技大学,刨除房贷和11万元的学费,他们一年还存下了20万元,这也是这个小家庭的第一笔存款。

与王鑫和李悦不同,佳琪算是被动开启低消费生活方式的。

佳琪是从今年3月12日开始尝试“低消费”生活的,至今不过两个多月。曾经的她一边喝着含糖量高的奶茶,一边办健身卡减肥,还要买抗糖防老化的护肤品和保健品,折腾自己身体不说,辛辛苦苦挣的钱也全都给了商家。不仅如此,佳琪甚至还背上了54000元的欠款。

54000元的还款数额让佳琪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消费方式,为了攒钱还款,她开始严格控制自己的消费,也顺便开启了自己的减肥计划。

原本她为自己设定的每月花销是不超过500元,结果一个月实践下来竟然没超过300元。每天,她都会在豆瓣小组“低消费研究所”中更新低消日记,因认真记录和超低消费而受到网友们的关注。

两个月的时间,佳琪的借款数额已经从5开头变成4开头了,自己的体重也减了12斤,对比起透支消费的焦虑,现在的她感觉十分踏实。“比起之前每天浑浑噩噩的买买买,现在的我每天坚持运动和读书,这些不花钱的爱好让我觉得更有意义。”

摆脱“物”的控制

在豆瓣上,越来越多年轻人也在逃离消费主义的陷阱。

“友友们,小腿拉筋板有用吗?”一位成员在豆瓣“不要买|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中发贴求助,评论区回复她,“基本上可以算交智商税了”、“还不如找个墙根”、“我买了,现在变成我家猫的玩具了”……在多名“理智鹅”(组员昵称)的劝告下,不到半天时间,这位成员被成功劝阻,文章也被收纳进小组“已劝退”栏目。

燃财经注意到,组内相当多的帖子标题中,都有“已劝退”、“不买了”字样,内容覆盖了iPhone12、无线蓝牙耳机、光腿神器、空气炸锅等各类热门产品。

“很多人进入小组都是发帖咨询,想被劝退,目的是为了省钱攒钱,这与我建组的初衷稍有些偏离。”组长豆豆铁曾经也是被消费主义裹挟的一员,经常也会买些不实用的东西,2020年双11的号角再次吹响,她想在这一次购物狂欢前跟大家分享自己买过的“鸡肋”产品,搜索之后她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小组,于是决定自己创建一个。

“起初是希望大家分享自己踩过的坑,以提醒更多人不要消费用不上的东西,不要被消费主义洗脑。”对于后期小组画风变成了“劝退消费”,豆豆铁则表示,小组只强调物尽其用的理念,并没有倡议低消费或不消费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追求都不同,比如有人只要一个平底锅就能满足日常下厨的需求,但有人就需要炒锅、煎锅和蒸锅,3个锅的使用频率也很高。我们不能评价哪种方式更正确,只要你买的东西是真正喜欢的,物尽其用就够了。”

{image=2}

豆豆铁自己的践行目标也不在省钱上,反而在每次新购入物品时更注重物品的品质。“极简生活并不是让你买一堆9.9元包邮,但没几天就会坏掉的东西,而是让你更好地处理好和物品之间的关系。劝退消费也只是劝退不合理的消费,大家会从个人经验、性价比等维度提出建议,甚至给出替代方案,帮楼主找到最合理的消费方式。”

组内还有网友自发总结的各类“不要买清单”,在精华贴《消减日常但不必要的消费清单(进来省100w)》中,楼长梳理出近20项即费钱又无意义的消费行为;一条总结了常见消费主义话术的帖子获得了高赞……

除了买和不买外,燃财经观察到,这里有一群独立思考的年轻人,认真思考着关于消费与人生意义的命题。

“是不是因为穷得没办法才践行极简生活?降低欲望的极简生活会不会让人丧失生活斗志?这些是小组里大家经常讨论的话题。”网友彳亍是小组的管理员之一,日常会协助组长为帖子归类等。

彳亍在大学期间对lolita和JK制服、盲盒和化妆品都曾有过阶段性的狂热追求,仅华服和盲盒这两项的花费就近万元。“我现在觉得,如果把以前追求精致打扮的精力用来看自己喜欢的书,一定会收获更多。”

“极简是扔掉不必要的需求,和有钱没钱没关系,跟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没关系。极简多余的物欲,就能把精力集中在让自己更加快乐更有成就感的事情上,不管是读书,还是去出国留学,还是种花养草或者干脆休息睡觉,如果这样更快乐,那么都比迷失于追求物质要好。”

彳亍告诉燃财经,为了摆脱消费主义的陷阱,她入手不少“断舍离”一类的书籍,观看了“极简主义”、“无节制消费的元凶”等纪录片,并将反消费主义结合马列主义以及女性主义一起学习,“身材焦虑会产生过度购买服饰的行为,外貌焦虑会导致习惯性囤积化妆品……只要识破消费主义的本质——商家依靠制造焦虑从他人身上牟利,就不会深陷其中。”

低消费会成为潮流吗?

长久以来,广告一直都是消费主义的载体和符号,如今载体更加多元化,它们正以强大的力量推动着消费主义蔓延。

在互联网上,到处都在种草,到处都想让你花钱。商家的营销模式也不断推陈出新,直播间里充斥着“omg”买它,小红书上到处是种草图文,双11有购物节还不够,去年五大卫视竟然推出了7台购物晚会。

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一书中提到:由于经济增长和物质极大丰富,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失去了原有的重要地位,取而代之的是“符号价值”。简单来说,就是“我用了什么东西,就能证明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一个人陷入用消费来证明自己的逻辑时,他所需要的,并不是让自己真的过得好的东西,而是让别人觉得我过得好的东西,这正是消费主义的陷阱。

与一部分不知不觉掉入消费主义陷阱的年轻人不同,豆瓣上超过40万的年轻人正在以“人间清醒”的姿态与之抗衡。

{image=3}

燃财经观察到,他们对抗消费主义的原因各异。他们中有像彳亍一样看透消费主义本质,不愿屈服于被资本强造出来的“规则”,勇敢发声的;有和佳琪一样,被消费主义不断收割到负债累累而觉醒的;有和王鑫经历相似,受极简主义生活方式启发,减少物欲,追求内心平静的;更多的是与丁红和李悦一样,为了更高的欲望而降低当下的欲望。

正如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人类有两类需求——基本(绝对)需求和相对需求。当基本需求得以满足之时,我们会乐于把更多精力投入到非经济目的的需求上去”。

但赖阳同时也表示,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消费欲望在降低,尤其是一二线城市的青年人。不同于父辈需要努力打拼改善家庭条件,出生于小康社会的年轻人从小就生活富足,没有生活压力,更不需要通过买得起来与他人进行比较,功利性目的的消费逐渐弱化。

根据2020年5月发布的《2019-2020中国青年消费报告》,55.8%的年轻人表示消费时更倾向于“只买生活必需品”,40.2%的年轻人选择“少买点,买好点”。他们不抠门,但也绝对不愿意为伪需求花钱。

有人认为,中国正在进入低欲望社会。按日本管理学家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一书里的描述,低欲望社会的特征是,年轻人不再热衷于买房买车,不愿意结婚生子,不喜好奢侈消费,甚至不想出人头地,说白了,低欲望社会就是一种年轻人缺乏欲望、厌倦消费的社会现象。

赖阳认为,日本是在经济高度发展之后,经过20年到30年的变化,才逐渐形成低欲望的社会状态,中国也已经从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进入平稳时期,进入低欲望社会是摆脱不了的经济规律。但由于我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形成多种人群和价值观的碰撞,进而出现过度消费与低消费并存的现象,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形成一种稳定的社会状态。

赖阳表示,目前并不用过度担心低欲望社会形成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以日本为例,日本的科技产品、工业设计、动漫文创等在全世界依然有着非常高的人气,正源源不断地为其注入经济活力,而推动这些产业的正是当代的日本年轻人,不以挣钱为目的,以兴趣为出发点的他们更具创造力。“不是只有盲目消费和996才能证明年轻人对社会的贡献,在以兴趣爱好为基础的自由职业中释放自己的创造力,并理性消费,也是一种奋斗方式。”

参考资料:

《不买东西就算不消费?别太天真了 》新周刊

《成为“消费主义逆行者”:“最大的问题是如何度过人生”》南方周末

《90后不消费主义者:让生活回归生活》全现在

*题图来源于unsplash。文中王鑫、佳琪、李悦均为化名

*免责声明:在任何情况下,本文中的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

责任编辑:李思阳

0002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