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28962

“双减”落地,是谁在制造“教育焦虑”?

新京报2021-08-12 16:49:181

“双减”政策落地,可谓给层出不穷的校外培训机构关上了一扇“门”。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各地不再审批新的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运作;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等。

学生成绩如何提升?大量培训机构是一关了之还是有转型空间?校内教育是否将有调整?近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培训机构老师小马和学生家长张谦走进新京报“幸福大街对谈”,聊聊“教育焦虑”那些事儿。

家长认为培训机构推广方式加剧“教育焦虑”

张谦的孩子在上小学,“双减”政策发布后,作为家长,他的第一反应是“非常支持”。张谦说,他的孩子从三年级开始在某学科类培训机构学习数学,一路从基础班上到提高班。赞成“双减”,是因为他觉得这一政策会让绝大部分家长“如释重负”。

多位孩子正在读小学的家长对记者表示,身为家长的焦虑让他们不断给孩子报新的课外辅导班,希望通过这种“开小灶”式学习提升成绩。

张谦认为,校外培训机构加剧了家长的焦虑。他举例说,有培训机构在招生时,铺天盖地地发放广告,辅之以不恰当的广告词,前期用低学费吸引报名,之后再提高学费。“比如‘你来,我培养你的孩子;你不来,我培养你孩子的竞争对手’,这种广告词加剧了家长的焦虑,大量课程也在透支家长的财力。”

不过,从事教培行业七年的小马认为,家长的焦虑不仅来源于校外培训机构。“‘一考定终身’的想法现在依然存在,教培行业也在这种环境下得以发展。”

专家建议

让学校教育回归主体地位,培训机构转型服务学生成长

校外培训机构存在已久,多数家长期待通过校外培训机构提高学生考试分数。不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教育是一个广义的范围,远不止提高分数那么简单。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现行的评价体系内,分数仍是决定学生进入何种学校的主要指标,这也导致了培训机构在短期内激增,甚至到了“疯狂发展”的地步。

“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评价体系尚不完善,各学校教学质量不平衡,这也是很多家长愿意给孩子花钱补课的原因。”储朝晖说。

如何彻底解决教培行业的问题?储朝晖认为,当务之急是减少培训需求。“在‘双减’政策中,并没有一开始就谈治理培训机构,而是讲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在这个基础上,再讲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他分析,预计一年后,“双减”政策的效果将有所体现,但如果培训需求没有减少,校外培训机构依然可能隐藏踪迹继续存在。

他认为,“双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让孩子健全地成长、发展,治理培训机构是“治标”,其根源依然在教育体系内部,因此要提升校内教育的质量,让学校教育体系回归主体地位。

同时,储朝晖建议,培训机构应该转型,为学生成长发展服务,从专注于提高考试分数转向更广阔的教育层面。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许多培训机构超纲超前教学,许多家长被培训机构裹挟,认为如果不送孩子上校外培训班,就会比其他学生落后。他建议,校外培训机构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为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兴趣特长提供服务,如提供体育、音乐、舞蹈、美术、科技等个性化资源,丰富学生的校外生活。

新京报记者 郭薇 吴婷婷 周博华 陈超 赵亚楠 视频报道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