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国家储备粮的质量和数量必须有保证
原标题:光明日报:国家储备粮的质量和数量必须有保证
光明日报7月14日消息,近日,有媒体援引中储粮集团在社交媒体发布的通报称,针对网上反映的黑龙江分公司肇东青冈荣昌收储点拍卖销售一次性储备玉米质量问题,中储粮集团公司黑龙江分公司做出说明指出,已派出调查组赶赴当地开展调查。
尽管有关粮库的弊案不时出现媒体,尽管有关粮库弊案的种种作案手段屡屡拉低公众的想象底线,但近日网络流传的有关黑龙江肇东青冈荣昌收储点的储备玉米质量的视频,还是震撼了人们。视频中,发霉的水泡玉米堆积在地,然而,更让公众大开眼界的是在这些发霉的水泡玉米下面,还掺杂着大量的碎渣和粉化玉米等筛出物,且视频拍摄者也被库中玉米散发的难闻气味呛得频频咳嗽。
粮库成为腐败弊案频发的地方并不奇怪。此前,一些地方在收购农民粮食的时候,常常用“白条”来兑现农民的现粮。所谓“白条”,实际上就是一张收条或欠条,其上注明收到多少、什么等级的粮食,欠付多少粮食现款。对于农民而言,最要命的其实不是“白条”,而是“白条”所折射的信用问题:许多“白条”真成了“白条”——兑换不了现金的一张废纸,由此把收购粮食变成了收运粮食。为了杜绝“白条”,每到粮食收购、入库季节,国家有关部门都要协调各个银行,让负责收储粮食的职能部门用现金兑换农民手中的粮食,这才基本消灭了为农民所深恶痛绝的“白条”。
然而,消灭“白条”之后,粮食收储部门手中的巨量现金,成了一些官员日夜惦记之物。正是在“白条”消失后,发生了以往不曾见到的奇怪现象。许多遭遇旱涝灾害的地方,粮食不减产了,丰收似被固化在土地上;许多青壮劳力进城打工,以致人去室空、土地荒芜的地方,粮食却年年丰收;许多历史上一直需要调进粮食,可耕地面积也无大的变化的地方,却加建了大量的粮食储备设施……所有这一切,背后都暗含了何种“玄机”?
遍布全国的粮食储备设施中,其所收储的粮食的质量如何,数量如何,这是一个问题。早些年,媒体曾揭露了某县在得知上级领导要来视察时,连夜从邻县“借”运来粮食,放在本县粮库中,待领导前脚走,后脚便将粮食还运回临县粮库的事。这个故事,于今再看,可能已为今日之硕鼠瞧不上眼。当然,也正是这些愈发大胆的硕鼠,让公众对那些烧毁粮库的莫名之火深怀疑惑。
一个粮库,有老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硕鼠。更可怕的是让硕鼠看粮库。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朱学森
官方辟谣一女性吃鱼感染病毒死亡 传谣者被行政处罚
据@鞍山公安消息,网民王某某(男,61岁)在网上发布”一女性感染2SB500病毒死亡,参与抢救的医生已经被隔离,据悉此女是在市场买完鱼回家做酸菜鱼,吃后发觉呕吐头晕送院······”的谣言,当地公安机关依法对其作出行政拘留十日并处罚款五百元的行政处罚。0000上海15日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3例
来源:健康上海123202021年4月15日0-24时,通过口岸联防联控机制,报告3例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增治愈出院2例,其中来自马里1例,来自埃塞俄比亚1例。病例1为中国籍,在巴西生活,自巴西出发,经瑞士转机,于4月12日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入关后即被集中隔离观察,其间出现症状。综合流行病学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等,诊断为确诊病例。0000山西运城市纪委监委划定政商交往"安全区""禁止区"
其中包括,参加企业、商(协)会举办的座谈会、茶话会、年会等旨在了解行业或企业发展状况、听取意见建议的各类公开商务活动;组织企业、商(协)会参加旨在推广企业产品或服务的展销会、推介会等公开经贸交流活动。划定政商交往“安全区”,原标题:山西运城市纪委监委划定政商交往“安全区”“禁止区”0000云大原校长吴松失色人生:迷恋山珍海味流连深宅大院
“他曾是云南最高学府的一校之长,是一代学子抹不去的深刻记忆。当他华丽转身为政一方,却迷恋于山珍海味,流连于深宅大院。”12月6日晚间,云南省纪委监委微信公号“清风云南”发布节目预告称,云南卫视《清风云南》12月7日21:55将播出《失色人生》。澎湃新闻注意到,《失色人生》的主角正是曾任云南大学校长、云南保山市长等职,后于今年8月在西南林业大学党委书记任上落马的吴松。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