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启动二次混改 但张玉良不是董明珠
{image=1}压力重重的绿地开启“二次”混改,64岁的创始人张玉良在为企业四处奔走,他曾拿自己跟董明珠做比较,但同样是国企改制,他带领下进行的绿地混改与去年董明珠主导的格力混改大有不同。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艳艳
编辑|米娜
头图摄影|李艳艳
绿地控股董事长、总裁张玉良今年64岁了,按照国企领导60周岁退休的惯例,他已经超期“服役”近四年。眼下看来,他仍无心隐退。
时隔5年,绿地开启新一轮混改。
7月26日,绿地控股宣布上海国资拟转让17.5%股份。此前公司已于7月20日起停牌一周,停牌公告称,股东正筹划公司控制权结构有关事项。
《中国企业家》从多位消息人士处获悉,绿地此次混改事宜,由上海国资委牵头主导,引入的战投对象还未落定,大概率是以金融为主业的大型央企,其国资背景不局限于上海。之前传言“接盘”国资股份的中金公司,被聘为本次股份转让事项的财务顾问,负责对外寻找洽谈投资方。
“现在大幕刚刚开启,接下来还需跟进诸多环节。目前国资层面与潜在投资者正处于相互挑选、交换意向阶段,上市公司亦在高度配合,因此,距离此次混改收官还需一段时间。”接近交易的消息人士对《中国企业家》称。据其透露,此次引入的投资者需具备一定资金实力及产业互动空间,至于“17.5%股份最终落定何方,仍具有不确定性”。
绿地是典型的“国资+员工+社会持股”的三角股权架构,与格力目前的股权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5年前即试水混改的绿地和去年底完成混改的格力,亦被外界视为同样成功且可相互映照的国企“混改样本”。
张玉良与董明珠本身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是“超期服役”的公司管理中枢,世界500强企业的代言人,一路奋斗,陪伴企业成长将近三十载。
有时,张玉良自己会跟董明珠做比较。比如谈起不退休、连任的话题,他在去年初就明确表态,“董明珠连任格力董事长,她65岁了,还继续为国家做贡献,我看也不错。”
“像我这样的创始人,对企业非常有感情。”张玉良强调,绿地跟传统国企不一样,它是混合所有制企业,要依法办事。
不同的是,外在印象中,董明珠是高调的、富有情绪的、大刀阔斧的,她是商场中的“铁娘子”,也是偶露感性的“董小姐”;而张玉良则是谦和的、儒雅的,外界眼中的他一头卷发,常常满面笑容,传统上海生意人的性格尽显于身。他们治下的企业,一个生于华南,一个长在华东,在时代、市场、企业转型等多方力量的裹挟中,呈现着不同的生存底色与发展趋向。
时隔5年进行“二次”混改,会让市值一度低迷、麻烦几度缠身的绿地发生哪些变化?张玉良还能继续连任吗?半年前完成混改的格力,会给绿地此次混改带来哪些启示?国企混改加速的大背景下,知识资本能否获得更多主动权,能否争取更多的市场斡旋空间?
未知数还有很多。
张玉良“不退休”
“看上去文质彬彬,实际上胆比天大。”易居总裁周忻曾如此评价张玉良,说他是“地产界三疯之一”,另外两个,则是许家印和王健林。
张玉良是“92派”企业家的代表性人物。28年前,他创建绿地,将一个几千万元注册起步的公司,发展成资产规模超1万亿元的行业龙头。他重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动了上海国资领域最大规模重组,为绿地搭建了一套清晰的股权及管理架构。在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中,绿地员工持股机制已成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样板之一。
绿地集团属于国资绝对控股,张玉良是这家企业的创始人和掌门人,亦是外界公认的政商关系高手。不过,在众多国资控股的企业中,绿地很“另类”。用张玉良的话说,“绿地是国有企业的体制,外资企业的机制,乡镇企业的路子。”
1994年,绿地成为上海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首批试点企业。两年后,“职工持股会”的字眼第一次出现在绿地的公司文件中。1997年,绿地职工持股会持股18%;2013年,绿地再次引入20%的社会资本,基本形成了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员工持股的“金三角”股权结构;2015年,企业实现整体上市。
绿地成功上市,意味着上海国资领域最大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成功落地,示范意义重大。张玉良说,国企混改核心是国有资本持股比例问题,最好将国有资本持股比例降低到51%以下,从而让社会资本和员工持股保持一个相当的比例。
截至2020年一季度,绿地第一大股东为上海格林兰投资企业(有限合伙),持股29.13%;第二大股东为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5.82%;第三大股东为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0.55%。上海地产与上海城投两家国资企业合计持有绿地46.37%的股份。此外,陆股通持股3.22%为第四大股东,中金公司持股2.9%,为第五大股东。
“绿地上次混改引入员工持股概念,较好保障了企业创始人或首批职工权益。现在混改更多是为了整个企业提质增效。部分国资退出,也可吸引更多更灵活的社会资本进入。”财经评论人严跃进称,混改完成后,企业经营自由度将增加,后续即便央企资金介入,预计还会给到绿地更大的放权。
绿地上市5年后,迎来“二次”混改,股权可实现多元化,随之而来的董事会席位或许也将生变。资本市场何以应对?张玉良及其所代表的绿地管理层还能“平稳过关”吗?
这些年来,外界围绕在张玉良身上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是“何时退休”。2018年11月,张玉良连任绿地董事长兼公司总裁。如若顺利,他的退休时间会在2021年。届时,他的年龄将是65岁,他将成为国内国有企业历史上年龄最大的一位董事长。
按规定,国企领导年满60周岁要办理退休手续。业绩突出的核心成员可延长任期,但最迟不能超过63周岁。2019年初,63岁的张玉良首度回应“退休”问题。他说,自己连任绿地控股董事长、总裁一职完全是股东选举产生,符合股东们的愿望。
“绿地是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要依法办事,按照股东愿望产生董事、董事长,按照市场规律配置董事会和经营团队,所以换届也是市场的产物。”张玉良说,“当然也要自己干得动、有信心干下去、人家要你干,各方综合来定,绝不单单是你自己想不想干。”
接近绿地的相关人士对《中国企业家》称,诸如“张玉良退休”、“管理层失去控制权”等此类担心,或是外界顾虑过多。在其看来,首先需要明确,绿地“金三角”股权架构是确定的事实,现在进行二次混改,就是在国资层面内部再做一次混改,即通过对国资层面46%的股权调整,引入有资源、有实力的投资者,因此“根本不涉及控制权问题”。
至于外界热议的“退休”话题,前述人士称,绿地属于市场化运营的企业,就会用市场化机制来管理,因此跟国资体系的退休机制有所不同。“绿地会一如既往延续对公司的控制权,也会进一步加速业务的市场化模式。”
另有行业人士分析,张玉良得以连任的根本原因,源自绿地第一大股东的支持。尽管目前两家国资股东股份加起来,超过第一大股东不少,但在17.5%的持股比例出让后,两者持股比例低于格林兰,且属于非一致行动人,也曾明确表态不会介入经营。
不过,在“接班人”人选上,绿地始终未曾明示。
“二次”混改开启
7月26日,绿地控股(600606.SH)公告称,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地产”)及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城投”)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转让所持有公司部分股份,拟转让的股份比例合计不超过绿地总股本的17.5%。
第三方据此估算,投资者如若拿下这17.5%股权,需支付约140亿元的资金。
上海地产、上海城投均为上海市国资委全资持有的国资企业集团。绿地方面称,本次股份转让完成后,预计绿地仍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但控制权结构可能发生较大变化。
{image=2}来源:被访者
张玉良表示,绿地此举是上海按照党中央要求,推进国资国企综合性改革、加速新一阶段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充分显示了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改革新思路,通过给上市公司引入新的优秀战略股东,支持企业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提升经营管理自由度,加速改革活力全面释放。
此前,市场一度传闻,股份受让方即新战投为中金公司(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就此消息,绿地集团对《中国企业家》回应称,以公告为准。中金公司层面的相关人士则否认了“接盘股份”的相关传言。
多年来,中金与绿地双方颇有渊源。
最近一次的公开互动是在6月18日。绿地集团宣布与中金公司达成全面战略合作。根据协议内容,双方本次合作将包括且不限于战略咨询及产业研究、投资业务、产业基金、收购兼并、股权融资、债券融资、RQFII、不良资产管理等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战略合作的活动现场,除去合作双方领头人张玉良与中金公司CEO黄朝晖之外,上海市黄浦区委书记杲云,上海市国资委副主任林益彬等国资层面领导也出席了仪式,这一安排引发外界猜想。据绿地方面信息,早在2015年7月,双方就已针对多项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
绿地控股自创立以来,进行了多次体制改革:1992~1997年,在纯国有体制下按照市场化规则运行;1997~2013年,建立并不断完善国有控股、职工持股的股份制;2013~2015年,引进战略投资者,形成国有及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2015年至今,整体上市,成为公众公司。
同时,绿地还参与央企和地方国资国企改革,投资入股了原宝钢建设、贵州建工、江苏省建、天津建工、西安建工以及东航物流、上航国旅等国企。
“绿地希望把政策导向和市场规律结合起来,与各地政府实现共赢。”回顾首次混改对绿地的影响,张玉良曾总结说,“我们抓住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机遇,壮大了大基建板块,大基建(项目)基本都是混改而来的。国有企业体制不灵活,通过市场化力量介入,一夜时间就发展起来了。”
在张玉良眼中,“做政府所想,为市场所需”是绿地的发展理念。也正因此,绿地在创立初期,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参与旧城改造,进行大规模公共绿地建设。而后,绿地又投入保障房建设,帮助地方政府“造城”,近几年则在一些新兴及二线城市兴建超高层“城市地标”。目前,绿地已形成了“房地产、基建两大主业并驾齐驱,金融、消费、健康等协同产业双向赋能”的经营格局。
“混改可在客观上改善优化资本结构,有助于绿地更好落实混改后的经营目标。这两年绿地等此类企业发展面临很多压力,一些国资持股过程中企业经营效率不高,增值空间不大,确实也需研究新机会,比如,战略多元化、引入新战投。”严跃进称。
对比格力混改
2019年12月,格力电器混改方案落定。高瓴资本领衔珠海明骏以416.62亿元,接手格力电器(000651.SZ)15%股权,格力集团退居小股东。完成混改后,格力电器实施了高管激励计划、无实控人结构等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方式。
从一个地方空调企业,成长为现代制造业巨头,格力电器管理层及团队发挥了重要的主观能动作用。也正因此,当格力集团宣布转让其持有的15%格力电器股权时,这场混改被赋予诸多期待和意义。董明珠说,上市公司将“真正市场化、法制化、制度化”,管理层所代表的知识资本价值,也将得以明确。
回过头看,格力电器的混改方案,与5年前的绿地“混改”方案有诸多相似之处。
比如,在混改之前,两家公司实际控制人都是当地国资委。再比如,混改完成后,两家公司都变成了“无实控人”的公司,且公司管理层“强势”发挥决策作用。
也就是说,张玉良之于绿地,是总经理兼董事长兼法定代表人;董明珠之于格力电器,也是总经理兼董事长兼法定代表人。
值得注意的是,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在“混改方案”的设计中,绿地和格力公司都用了一个“有限合伙架构”作为混改方案的核心安排。
2015年,为借壳金丰上市,绿地将1000个拥有股权的员工拆分为32个小有限合伙形式,共同组成上海格林兰,由它吸收合并了早年就存在的职工持股会。
对绿地来说,直接持有混改后上市公司股权的是上海格林兰投资企业(有限合伙),在格林兰上面,是一组32个小有限合伙形式的安排。在这个结构中,唯一的GP就是张玉良直接控制下的管理层实体“格林兰投资”,其由绿地集团管理层43人同时注册成立,扮演普通合伙人角色。
在格力电器的混改方案中,直接持有混改后上市公司股权的是珠海明骏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在珠海明骏的上面,同样是一个多层有限合伙安排。通过一系列精巧安排,格力电器的第一大股东身上,实现了股权投资收益权、GP收益权和上市公司话语权的“三权分立”。
“千万不要说这个公司是我的,我想怎样就怎样,这样的企业必死无疑。”在2019年底的某年会上,谈及对格力混改的看法,董明珠这样说。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她又重申了混改的意义,“这次格力混改的重点不是国资退出,而是上市公司建立市场化制度,更好地运营和发展。”
同样触及混改,上海国资委之于绿地的角色不容忽视。
此前,有报道称,绿地上市前夕,诸如为何不能直接IPO、为何不能将境内资产在境外借壳或IPO等问题的抉择中,皆牵扯着管理层与国资层面的各自考虑。另有报道称,出乎业内意料之外,2012年净资产约200亿元的绿地最终选择借壳金丰投资,或也与上海国资委主导有关。
一个观点是,多年来,以张玉良为首的绿地管理层与国资的“博弈”持续不断。据称,2008年,上海市有关部门曾动议绿地集团借壳城投控股上市,但遭张玉良“抵制”。他的理由是,城投控股壳子太小,绿地集团盘子太大,不合适。某种程度上,张玉良之于绿地,或相当于王石之于万科。熟悉张玉良的朋友评价他:“身段很柔软,不柔软早就被碾碎了。”
如今,谈及此次混改的意义,张玉良说,“绿地将再度扮演国资国企改革先行者、排头兵角色,作为‘混改样板’实现整体上市5年后,在今年全国国资国企改革提速、上海改革步入深水区背景下,率先启动新一轮深度混改。”
接近交易的人士称,绿地跟格力混改有很多相似之处,大方向也都趋向更加市场化,但也有不同。比如,混改背景。“放在国资混改背景下,绿地首次混改就有了很多突破。那时候,国资需明确‘无实际控制人’的定性,因此迫切需要一个样板,以获得资本市场认可。所以,上海为全国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做出了一个‘绿地’模板。眼下,国企混改还未结束,所以需要一个二次混改的目标,需要一个企业把接下来的路趟出来。”
国企混改提速
6月30日,备受关注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审议通过。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赵辰昕近日公开表示,今年将研究制定深化国企混改的实施意见,使混改在整个国企国资改革当中能够更好地发挥突破口和“牛鼻子”的作用。有学者预计,下一阶段,国资监管部门会加大放权授权力度,赋予企业尽可能多的自主权。
7月16日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国资委负责人表示,今年下半年国资国企改革将全面发力,不断激发企业市场主体活力,切实提升改革成效,有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专家预测,数千家企业改革试点将全面提速。
正如其首度混改一样,尽管上海国资委拥有最终决定权,但张玉良手中亦有诸多谈判“筹码”:比如那些跟他多年来南征北战、共渡难关的管理层;他经营多年的政府关系及持股比例接近30%的格林兰有限合伙,这些都让外界对这场混改寄予更多想象。
张玉良以董明珠已65岁仍连任格力电器董事长为例,间接表明了自己连任的合理性。这也给外界关于绿地混改及公司战略发展,留下更多想象空间。不过,时移世易,自2018年底连任之后,张玉良面临的局面已大为不同。
为迎接万亿时代,2018年第三季度,绿地控股开启新一轮战略规划:未来3年,房地产确保年销售额5000亿元以上,形成一批300亿~500亿元的重点事业部,并成立大基建、商贸、酒店旅游三大产业集团。
但最近两年,从经济下行压力、资本市场寒冬、房地产行业严厉调控的外部大环境,从自身市值低迷、销售业绩下滑、负债持续高位,质量安全事件、东北布局失利等管理问题,到今年疫情突袭,绿地的生存发展面临更多考验。
2020年初,张玉良表示,绿地市值被低估了,因为地产行业总体估值偏低,再加上绿地的流动性不够所致。“绿地有两个国有大股东,我们现在国有(股比)是46.8%,比较高,这个动一动会比较好些。”
7月27日,绿地控股迎来复牌。资本市场作出反应。截至当日收盘,股价报7.51元,总市值约913.8亿元。过去5年间,绿地控股市值已从3000亿元高位滑至不足千亿元。当时市值在千亿上下的万科,早已翻番超过3000亿。
不可否认,对绿地而言,张玉良在公司治理和企业精神层面的影响力仍然举足轻重。
7月21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就弘扬企业家精神提出五点希望。张玉良表达了自己的体会。在他看来,在当前环境下,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弘扬企业家精神;二是苦练内功;三是拥抱创新;四是推动体制机制优化。
张玉良说,“在我们眼里,没有国企、民企、外企的分别,关键在于有没有企业家精神。企图赶上所谓的‘风口’,然后就一路飞翔、一劳永逸、高枕无忧,我认为这不是企业家应该有的想法。”
如何推动体制机制优化?张玉良提出的办法是“改革”,要通过改革,形成充满动力、活力和竞争力的体制机制,为企业再成长奠定坚实基础。“我认为,在大变局中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优先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张玉良称。
据其解释,通常来说,国企在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具有优势,掌握的资源也比民企丰富;民企则机制更加灵活、激励更加到位、市场反应更加灵敏。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化学反应”将国企和民企的优秀基因整合在一起,为企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今年上半年,绿地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1330亿元,同比减少近两成,完成全年目标4000亿的33%。张玉良表示,下半年绿地将紧抓疫情形势、政策导向、市场需求、货币环境等“四个有利”条件,对冲上半年疫情影响,有信心保持年初目标不变、指标不减。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张玉良在新年致辞中感慨。岁已过半,压力重重的绿地“二次”混改,创始人为市场开路,为企业命途奔走,其年初所言仍可为鉴:“2020年是绿地奔向‘双万亿’规模目标的关键之年。绿地改革发展的步伐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披荆斩棘。”
中国企业家木兰汇
诚挚邀请商界女性领袖加入
在这里,遇见最美的自己??
股海导航 6月4日沪深股市公告提示
投资研报【硬核研报】三胎政策催化下,4800万不孕夫妇刚需突现!中国辅助生殖市场增速全球第一,四大辅助生殖龙头已找准万亿新风口(附名单)【主力资金】罕见闷杀!6秒上演天地板封死跌停!两大知名游资爆买近4亿吃“大面”【超级大单】这一细分行业“黄金十年”开启!4只受益股目标价全曝光(名单)【深度报告】消费行业又一最具发展潜力赛道曝光!养生市场行业逐渐兴起!布局企业全揭秘(受益股)停牌00007天6板后江淮汽车全面提示风险:没签协议 不涉控制权变更
2,针对本次引进战略投资者,江汽控股与交易对方未就该事项签署任何意向书或相关协议,交易对方存在重大不确定性。3,本次交易对方尚需履行相关决策程序,是否能够达成一致具有重大不确定性。0000牧原股份:2021年12月份商品猪销售均价14.75元/公斤 环比下降7.58%
炒股就看锤子财富,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1月5日消息,牧原股份公告,2021年12月份,公司销售生猪502.5万头,销售收入77.65亿元;12月份,公司商品猪销售均价14.75元/公斤,比环比下降7.58%。责任编辑:彭佳兵0000A股第二只千元股诞生:上市仅10个月 茅台魔咒会再发威吗?
“疯狂的石头”来了!石头科技股票价格突破千元今年2月21日,头顶“科创板发行价第一”光环的石头科技(688169.SH)正式上市,其发行价格为271.12元/股。近十个月的时间过去了,石头科技股今日股价现已突破千元大关,截至收盘,石头科技报收1018.03元/股,总市值达679亿元。成为A股市场上继贵州茅台后的第二只千元股。{image=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