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启动二次混改 但张玉良不是董明珠
{image=1}压力重重的绿地开启“二次”混改,64岁的创始人张玉良在为企业四处奔走,他曾拿自己跟董明珠做比较,但同样是国企改制,他带领下进行的绿地混改与去年董明珠主导的格力混改大有不同。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李艳艳
编辑|米娜
头图摄影|李艳艳
绿地控股董事长、总裁张玉良今年64岁了,按照国企领导60周岁退休的惯例,他已经超期“服役”近四年。眼下看来,他仍无心隐退。
时隔5年,绿地开启新一轮混改。
7月26日,绿地控股宣布上海国资拟转让17.5%股份。此前公司已于7月20日起停牌一周,停牌公告称,股东正筹划公司控制权结构有关事项。
《中国企业家》从多位消息人士处获悉,绿地此次混改事宜,由上海国资委牵头主导,引入的战投对象还未落定,大概率是以金融为主业的大型央企,其国资背景不局限于上海。之前传言“接盘”国资股份的中金公司,被聘为本次股份转让事项的财务顾问,负责对外寻找洽谈投资方。
“现在大幕刚刚开启,接下来还需跟进诸多环节。目前国资层面与潜在投资者正处于相互挑选、交换意向阶段,上市公司亦在高度配合,因此,距离此次混改收官还需一段时间。”接近交易的消息人士对《中国企业家》称。据其透露,此次引入的投资者需具备一定资金实力及产业互动空间,至于“17.5%股份最终落定何方,仍具有不确定性”。
绿地是典型的“国资+员工+社会持股”的三角股权架构,与格力目前的股权结构有很多相似之处。5年前即试水混改的绿地和去年底完成混改的格力,亦被外界视为同样成功且可相互映照的国企“混改样本”。
张玉良与董明珠本身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都是“超期服役”的公司管理中枢,世界500强企业的代言人,一路奋斗,陪伴企业成长将近三十载。
有时,张玉良自己会跟董明珠做比较。比如谈起不退休、连任的话题,他在去年初就明确表态,“董明珠连任格力董事长,她65岁了,还继续为国家做贡献,我看也不错。”
“像我这样的创始人,对企业非常有感情。”张玉良强调,绿地跟传统国企不一样,它是混合所有制企业,要依法办事。
不同的是,外在印象中,董明珠是高调的、富有情绪的、大刀阔斧的,她是商场中的“铁娘子”,也是偶露感性的“董小姐”;而张玉良则是谦和的、儒雅的,外界眼中的他一头卷发,常常满面笑容,传统上海生意人的性格尽显于身。他们治下的企业,一个生于华南,一个长在华东,在时代、市场、企业转型等多方力量的裹挟中,呈现着不同的生存底色与发展趋向。
时隔5年进行“二次”混改,会让市值一度低迷、麻烦几度缠身的绿地发生哪些变化?张玉良还能继续连任吗?半年前完成混改的格力,会给绿地此次混改带来哪些启示?国企混改加速的大背景下,知识资本能否获得更多主动权,能否争取更多的市场斡旋空间?
未知数还有很多。
张玉良“不退休”
“看上去文质彬彬,实际上胆比天大。”易居总裁周忻曾如此评价张玉良,说他是“地产界三疯之一”,另外两个,则是许家印和王健林。
张玉良是“92派”企业家的代表性人物。28年前,他创建绿地,将一个几千万元注册起步的公司,发展成资产规模超1万亿元的行业龙头。他重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动了上海国资领域最大规模重组,为绿地搭建了一套清晰的股权及管理架构。在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中,绿地员工持股机制已成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样板之一。
绿地集团属于国资绝对控股,张玉良是这家企业的创始人和掌门人,亦是外界公认的政商关系高手。不过,在众多国资控股的企业中,绿地很“另类”。用张玉良的话说,“绿地是国有企业的体制,外资企业的机制,乡镇企业的路子。”
1994年,绿地成为上海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首批试点企业。两年后,“职工持股会”的字眼第一次出现在绿地的公司文件中。1997年,绿地职工持股会持股18%;2013年,绿地再次引入20%的社会资本,基本形成了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员工持股的“金三角”股权结构;2015年,企业实现整体上市。
绿地成功上市,意味着上海国资领域最大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案例成功落地,示范意义重大。张玉良说,国企混改核心是国有资本持股比例问题,最好将国有资本持股比例降低到51%以下,从而让社会资本和员工持股保持一个相当的比例。
截至2020年一季度,绿地第一大股东为上海格林兰投资企业(有限合伙),持股29.13%;第二大股东为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5.82%;第三大股东为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0.55%。上海地产与上海城投两家国资企业合计持有绿地46.37%的股份。此外,陆股通持股3.22%为第四大股东,中金公司持股2.9%,为第五大股东。
“绿地上次混改引入员工持股概念,较好保障了企业创始人或首批职工权益。现在混改更多是为了整个企业提质增效。部分国资退出,也可吸引更多更灵活的社会资本进入。”财经评论人严跃进称,混改完成后,企业经营自由度将增加,后续即便央企资金介入,预计还会给到绿地更大的放权。
绿地上市5年后,迎来“二次”混改,股权可实现多元化,随之而来的董事会席位或许也将生变。资本市场何以应对?张玉良及其所代表的绿地管理层还能“平稳过关”吗?
这些年来,外界围绕在张玉良身上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是“何时退休”。2018年11月,张玉良连任绿地董事长兼公司总裁。如若顺利,他的退休时间会在2021年。届时,他的年龄将是65岁,他将成为国内国有企业历史上年龄最大的一位董事长。
按规定,国企领导年满60周岁要办理退休手续。业绩突出的核心成员可延长任期,但最迟不能超过63周岁。2019年初,63岁的张玉良首度回应“退休”问题。他说,自己连任绿地控股董事长、总裁一职完全是股东选举产生,符合股东们的愿望。
“绿地是一家混合所有制企业,要依法办事,按照股东愿望产生董事、董事长,按照市场规律配置董事会和经营团队,所以换届也是市场的产物。”张玉良说,“当然也要自己干得动、有信心干下去、人家要你干,各方综合来定,绝不单单是你自己想不想干。”
接近绿地的相关人士对《中国企业家》称,诸如“张玉良退休”、“管理层失去控制权”等此类担心,或是外界顾虑过多。在其看来,首先需要明确,绿地“金三角”股权架构是确定的事实,现在进行二次混改,就是在国资层面内部再做一次混改,即通过对国资层面46%的股权调整,引入有资源、有实力的投资者,因此“根本不涉及控制权问题”。
至于外界热议的“退休”话题,前述人士称,绿地属于市场化运营的企业,就会用市场化机制来管理,因此跟国资体系的退休机制有所不同。“绿地会一如既往延续对公司的控制权,也会进一步加速业务的市场化模式。”
另有行业人士分析,张玉良得以连任的根本原因,源自绿地第一大股东的支持。尽管目前两家国资股东股份加起来,超过第一大股东不少,但在17.5%的持股比例出让后,两者持股比例低于格林兰,且属于非一致行动人,也曾明确表态不会介入经营。
不过,在“接班人”人选上,绿地始终未曾明示。
“二次”混改开启
7月26日,绿地控股(600606.SH)公告称,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地产”)及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城投”)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转让所持有公司部分股份,拟转让的股份比例合计不超过绿地总股本的17.5%。
第三方据此估算,投资者如若拿下这17.5%股权,需支付约140亿元的资金。
上海地产、上海城投均为上海市国资委全资持有的国资企业集团。绿地方面称,本次股份转让完成后,预计绿地仍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但控制权结构可能发生较大变化。
{image=2}来源:被访者
张玉良表示,绿地此举是上海按照党中央要求,推进国资国企综合性改革、加速新一阶段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充分显示了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改革新思路,通过给上市公司引入新的优秀战略股东,支持企业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提升经营管理自由度,加速改革活力全面释放。
此前,市场一度传闻,股份受让方即新战投为中金公司(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
就此消息,绿地集团对《中国企业家》回应称,以公告为准。中金公司层面的相关人士则否认了“接盘股份”的相关传言。
多年来,中金与绿地双方颇有渊源。
最近一次的公开互动是在6月18日。绿地集团宣布与中金公司达成全面战略合作。根据协议内容,双方本次合作将包括且不限于战略咨询及产业研究、投资业务、产业基金、收购兼并、股权融资、债券融资、RQFII、不良资产管理等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战略合作的活动现场,除去合作双方领头人张玉良与中金公司CEO黄朝晖之外,上海市黄浦区委书记杲云,上海市国资委副主任林益彬等国资层面领导也出席了仪式,这一安排引发外界猜想。据绿地方面信息,早在2015年7月,双方就已针对多项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
绿地控股自创立以来,进行了多次体制改革:1992~1997年,在纯国有体制下按照市场化规则运行;1997~2013年,建立并不断完善国有控股、职工持股的股份制;2013~2015年,引进战略投资者,形成国有及非公有资本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2015年至今,整体上市,成为公众公司。
同时,绿地还参与央企和地方国资国企改革,投资入股了原宝钢建设、贵州建工、江苏省建、天津建工、西安建工以及东航物流、上航国旅等国企。
“绿地希望把政策导向和市场规律结合起来,与各地政府实现共赢。”回顾首次混改对绿地的影响,张玉良曾总结说,“我们抓住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机遇,壮大了大基建板块,大基建(项目)基本都是混改而来的。国有企业体制不灵活,通过市场化力量介入,一夜时间就发展起来了。”
在张玉良眼中,“做政府所想,为市场所需”是绿地的发展理念。也正因此,绿地在创立初期,每年都会投入大量资金参与旧城改造,进行大规模公共绿地建设。而后,绿地又投入保障房建设,帮助地方政府“造城”,近几年则在一些新兴及二线城市兴建超高层“城市地标”。目前,绿地已形成了“房地产、基建两大主业并驾齐驱,金融、消费、健康等协同产业双向赋能”的经营格局。
“混改可在客观上改善优化资本结构,有助于绿地更好落实混改后的经营目标。这两年绿地等此类企业发展面临很多压力,一些国资持股过程中企业经营效率不高,增值空间不大,确实也需研究新机会,比如,战略多元化、引入新战投。”严跃进称。
对比格力混改
2019年12月,格力电器混改方案落定。高瓴资本领衔珠海明骏以416.62亿元,接手格力电器(000651.SZ)15%股权,格力集团退居小股东。完成混改后,格力电器实施了高管激励计划、无实控人结构等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方式。
从一个地方空调企业,成长为现代制造业巨头,格力电器管理层及团队发挥了重要的主观能动作用。也正因此,当格力集团宣布转让其持有的15%格力电器股权时,这场混改被赋予诸多期待和意义。董明珠说,上市公司将“真正市场化、法制化、制度化”,管理层所代表的知识资本价值,也将得以明确。
回过头看,格力电器的混改方案,与5年前的绿地“混改”方案有诸多相似之处。
比如,在混改之前,两家公司实际控制人都是当地国资委。再比如,混改完成后,两家公司都变成了“无实控人”的公司,且公司管理层“强势”发挥决策作用。
也就是说,张玉良之于绿地,是总经理兼董事长兼法定代表人;董明珠之于格力电器,也是总经理兼董事长兼法定代表人。
值得注意的是,有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在“混改方案”的设计中,绿地和格力公司都用了一个“有限合伙架构”作为混改方案的核心安排。
2015年,为借壳金丰上市,绿地将1000个拥有股权的员工拆分为32个小有限合伙形式,共同组成上海格林兰,由它吸收合并了早年就存在的职工持股会。
对绿地来说,直接持有混改后上市公司股权的是上海格林兰投资企业(有限合伙),在格林兰上面,是一组32个小有限合伙形式的安排。在这个结构中,唯一的GP就是张玉良直接控制下的管理层实体“格林兰投资”,其由绿地集团管理层43人同时注册成立,扮演普通合伙人角色。
在格力电器的混改方案中,直接持有混改后上市公司股权的是珠海明骏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在珠海明骏的上面,同样是一个多层有限合伙安排。通过一系列精巧安排,格力电器的第一大股东身上,实现了股权投资收益权、GP收益权和上市公司话语权的“三权分立”。
“千万不要说这个公司是我的,我想怎样就怎样,这样的企业必死无疑。”在2019年底的某年会上,谈及对格力混改的看法,董明珠这样说。在后来的一次采访中,她又重申了混改的意义,“这次格力混改的重点不是国资退出,而是上市公司建立市场化制度,更好地运营和发展。”
同样触及混改,上海国资委之于绿地的角色不容忽视。
此前,有报道称,绿地上市前夕,诸如为何不能直接IPO、为何不能将境内资产在境外借壳或IPO等问题的抉择中,皆牵扯着管理层与国资层面的各自考虑。另有报道称,出乎业内意料之外,2012年净资产约200亿元的绿地最终选择借壳金丰投资,或也与上海国资委主导有关。
一个观点是,多年来,以张玉良为首的绿地管理层与国资的“博弈”持续不断。据称,2008年,上海市有关部门曾动议绿地集团借壳城投控股上市,但遭张玉良“抵制”。他的理由是,城投控股壳子太小,绿地集团盘子太大,不合适。某种程度上,张玉良之于绿地,或相当于王石之于万科。熟悉张玉良的朋友评价他:“身段很柔软,不柔软早就被碾碎了。”
如今,谈及此次混改的意义,张玉良说,“绿地将再度扮演国资国企改革先行者、排头兵角色,作为‘混改样板’实现整体上市5年后,在今年全国国资国企改革提速、上海改革步入深水区背景下,率先启动新一轮深度混改。”
接近交易的人士称,绿地跟格力混改有很多相似之处,大方向也都趋向更加市场化,但也有不同。比如,混改背景。“放在国资混改背景下,绿地首次混改就有了很多突破。那时候,国资需明确‘无实际控制人’的定性,因此迫切需要一个样板,以获得资本市场认可。所以,上海为全国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做出了一个‘绿地’模板。眼下,国企混改还未结束,所以需要一个二次混改的目标,需要一个企业把接下来的路趟出来。”
国企混改提速
6月30日,备受关注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审议通过。
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赵辰昕近日公开表示,今年将研究制定深化国企混改的实施意见,使混改在整个国企国资改革当中能够更好地发挥突破口和“牛鼻子”的作用。有学者预计,下一阶段,国资监管部门会加大放权授权力度,赋予企业尽可能多的自主权。
7月16日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国资委负责人表示,今年下半年国资国企改革将全面发力,不断激发企业市场主体活力,切实提升改革成效,有力对冲经济下行压力。专家预测,数千家企业改革试点将全面提速。
正如其首度混改一样,尽管上海国资委拥有最终决定权,但张玉良手中亦有诸多谈判“筹码”:比如那些跟他多年来南征北战、共渡难关的管理层;他经营多年的政府关系及持股比例接近30%的格林兰有限合伙,这些都让外界对这场混改寄予更多想象。
张玉良以董明珠已65岁仍连任格力电器董事长为例,间接表明了自己连任的合理性。这也给外界关于绿地混改及公司战略发展,留下更多想象空间。不过,时移世易,自2018年底连任之后,张玉良面临的局面已大为不同。
为迎接万亿时代,2018年第三季度,绿地控股开启新一轮战略规划:未来3年,房地产确保年销售额5000亿元以上,形成一批300亿~500亿元的重点事业部,并成立大基建、商贸、酒店旅游三大产业集团。
但最近两年,从经济下行压力、资本市场寒冬、房地产行业严厉调控的外部大环境,从自身市值低迷、销售业绩下滑、负债持续高位,质量安全事件、东北布局失利等管理问题,到今年疫情突袭,绿地的生存发展面临更多考验。
2020年初,张玉良表示,绿地市值被低估了,因为地产行业总体估值偏低,再加上绿地的流动性不够所致。“绿地有两个国有大股东,我们现在国有(股比)是46.8%,比较高,这个动一动会比较好些。”
7月27日,绿地控股迎来复牌。资本市场作出反应。截至当日收盘,股价报7.51元,总市值约913.8亿元。过去5年间,绿地控股市值已从3000亿元高位滑至不足千亿元。当时市值在千亿上下的万科,早已翻番超过3000亿。
不可否认,对绿地而言,张玉良在公司治理和企业精神层面的影响力仍然举足轻重。
7月21日,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并就弘扬企业家精神提出五点希望。张玉良表达了自己的体会。在他看来,在当前环境下,企业应该做到以下四点:一是弘扬企业家精神;二是苦练内功;三是拥抱创新;四是推动体制机制优化。
张玉良说,“在我们眼里,没有国企、民企、外企的分别,关键在于有没有企业家精神。企图赶上所谓的‘风口’,然后就一路飞翔、一劳永逸、高枕无忧,我认为这不是企业家应该有的想法。”
如何推动体制机制优化?张玉良提出的办法是“改革”,要通过改革,形成充满动力、活力和竞争力的体制机制,为企业再成长奠定坚实基础。“我认为,在大变局中我们应该抓住机遇,优先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张玉良称。
据其解释,通常来说,国企在资本、技术、人才等方面具有优势,掌握的资源也比民企丰富;民企则机制更加灵活、激励更加到位、市场反应更加灵敏。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通过“化学反应”将国企和民企的优秀基因整合在一起,为企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今年上半年,绿地实现合同销售金额约1330亿元,同比减少近两成,完成全年目标4000亿的33%。张玉良表示,下半年绿地将紧抓疫情形势、政策导向、市场需求、货币环境等“四个有利”条件,对冲上半年疫情影响,有信心保持年初目标不变、指标不减。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张玉良在新年致辞中感慨。岁已过半,压力重重的绿地“二次”混改,创始人为市场开路,为企业命途奔走,其年初所言仍可为鉴:“2020年是绿地奔向‘双万亿’规模目标的关键之年。绿地改革发展的步伐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披荆斩棘。”
中国企业家木兰汇
诚挚邀请商界女性领袖加入
在这里,遇见最美的自己??
A股又炸雷:6万股东今夜难眠 旋极信息实控人遭证监会立案调查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旋极信息(300324,SZ)11月27日晚间公告,实际控制人陈江涛11月27日收到中国证监会《调查通知书》,因涉嫌持股信息变动未及时披露,中国证监会决定对其立案调查。旋极信息表示,本次立案调查系针对陈江涛的个人调查。0000ST抚钢逐渐走出财务问题阴影 公司经营步入正轨
受损股民可至新浪股民维权平台发起维权:http://wq.finance.sina.com.cn/关注@新浪证券、微信关注新浪券商基金、百度搜索新浪股民维权、访问新浪财经客户端、新浪财经首页都能找到我们!0000成首只面值退市的纯B股 东沣B被深交所终止上市
5月11日,东沣B正式停牌,成为国内股票市场上首只面值退市的纯B股。东沣B主要业务为房地产开发,但近年来公司主业乏善可陈,新业务迟迟未能有效拓展。2019年东沣B房产主业收入同比下滑约67%至3903万元,公司整体营收降逾六成至4412万元,净利润则由盈转亏至-7253万元。今年一季度其业绩进一步下滑,营收与净利降幅均达两位数。(编辑:谢珍)0000智飞生物:2021年净利同比预增200%-220%
炒股就看锤子财富,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1月24日消息,智飞生物公告,预计2021年净利润99亿元-105.6亿元,同比增长200%-220%。全资子公司安徽智飞龙科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研发的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MRC-5细胞)获得了Ⅲ期临床试验总结报告。责任编辑:冯体炜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