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陶企为何倍感压力?天然气接连断供 损失惨重
原标题:“煤改气”为何总是“气不顺”|电讯特稿
记者近期在广东佛山、清远、肇庆等建陶主产区调研发现,众多陶企或因“煤改气”期限将至倍感压力,或被气源保障、气价波动等难题折腾得“气喘吁吁”
本报记者:刘荒、刘宏宇
陶瓷是中国传统优势产业。虽然英文China(中国)与china(陶瓷)尚有同形异源的考据之争,但陶瓷作为中国与世界对话的国家名片则有口皆碑。
“世界陶瓷看中国,中国陶瓷看佛山。”作为我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建筑陶瓷生产基地,广东佛山陶瓷行业年产值逾800亿元,产量占全国10%以上,出口量占全国近四成。
记者近期在广东佛山、清远、肇庆等建陶主产区调研发现,众多陶企或因“煤改气”期限将至倍感压力,或被气源保障、气价波动等难题折腾得“气喘吁吁”。尽管陶瓷行业“煤改气”不能“一刀切”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各地层层加码、强力推进的做法仍势头不减。
今年6月以来,清远、肇庆等地接连发生天然气断供事件,造成数十家企业损失严重,威胁陶瓷产业链安全。
“煤改气”,为何总是“气不顺”?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以及加大“六稳”“六保”工作力度的大背景下,如何化危为机,以变应变,畅通产业循环,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已成为前述这些陶瓷产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答题。
天然气接连断供 众陶企损失惨重
6月27日,清远禾云镇云龙工业园发生天然气断供事件,持续一天多时间,使企业生产中断,损失惨重。据清远市陶瓷企业协会介绍,该园区现有50条生产线,今年春节后复产的生产线,全部使用天然气作为生产燃料。
由于清远正茂燃气有限公司突然停止供应液化天然气(LNG),园区内天域、宝仕马、强标等11家陶瓷企业被迫停产,36条生产线受到严重影响,造成企业产品降级或报废、窑炉锟棒断裂,直接经济损失达880多万元。
{image=1}
清远一家陶瓷企业煤改气后的供气管道。受访者供图
以广东昊晟陶瓷有限公司为例,有6条生产线在这次断供事件中受损,包括烂砖损失、锟棒断裂、重新升温用气费用、延误交货违约金等,损失超过195万元。
对此,正茂燃气有限公司解释称,因第三方施工打穿管道造成断气,目前正与对方打官司,将依法厘清责任再予以赔偿。
7月12日,清远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天然气门站发生断气事故,造成源潭陶瓷工业园10家陶企、58条生产线停产,损失巨大。
昆仑燃气有限公司称,断气原因系上游设备发生故障,已按企业损失补回相应费用。但当地多家陶瓷企业反映,天然气频频断供的背后,或与管网设备超负荷运行有关。
清远市清新区工业园区企业协会秘书长苏淑雯透露,事故发生前一天,这个天然气门站日供气量为111万立方米,超过安全供气能力10%以上;如果园区陶企满负荷运行,管道气需求量将达150万立方米,供应缺口较大。园区企业已请求政府主管部门,尽快落实天然气安全管理,杜绝超负荷供气现象。
7月6日,肇庆市高要禄步工业园发生停气事件,四天后才恢复天然气供应,数十条生产线受到影响。据业内人士透露,有陶企怀疑系管道漏气所致,但燃气公司对外宣称是管道检修。
目前,清远、肇庆两市有近300条陶瓷生产线完成改造,天然气需求量急剧增加,但供应渠道单一,已经超过管道、门站设备的安全承压能力,存在较大安全隐患。
相形之下,佛山市尚有217条陶瓷生产线未完成改造。佛燃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表示,已与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和广东大鹏等上游供应商签订购销合同,足以满足新增用气需求。目前,该公司正全力以赴推进工程建设,确保9月底前将管线铺设到位。
尽管佛燃能源信心满满,佛山众多陶企仍忧心忡忡,担心清远断气事件重演。佛山陶瓷行业协会副秘书长潘勇文分析,按佛山产区前述待改造生产线测算,需新增用气量17.9亿m3,而佛燃能源2019年财报显示,其天然气供应量仅22.49亿m3,不知能否“吃得消”?
显而易见,气源“卡脖子”已成为建陶企业的心病。尤其是气源紧张的供暖季,特许经营的燃气公司,往往价格说涨就涨,“一言不合就断气”,陶企处于十分弱势被动的地位。
众陶企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8月26日,清远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向当地陶瓷企业协会发送征询函,称9月份将停气进行管道检修,检修作业时限为6小时。征询函还特别申明:“在我司大型LNG应急气源储备站没有建设前,暂不具备停气期间的保供条件。”至于陶企断供后生产如何组织,损失谁来负责,则再无下文了。
环保提倡高标准 燃料不应“一刀切”
今年以来,广东多个陶瓷产区发出“煤改气”加码信号,对未能按时完成的陶企将作停产处理。佛山要求所有陶企年底完成天然气改造并通过验收;清远市清城区陶企开年后接到通知,“必须使用天然气才能点火”;肇庆市高要区强调“未使用天然气生产的陶企,一律不能复产”;恩平市明确,今年9月底前全面完成“煤改气”。
佛山市陶瓷行业已恢复生产,但部分陶企因“煤改气”不敢复产。按照年初市里确定9月30日前完成“煤改气”的时间表,企业不可能才开工几个月,又停下来进行改造。
“虽然大家都希望早点复产,但使用天然气烧制普通瓷砖,基本上做一片亏一片。”一些陶企负责人因担心气价不稳、供气不足,迟迟不敢复工生产。
目前,肇庆市共有陶瓷企业63家、260条生产线。去年9月当地政府印发文件,要求陶企限期完成“煤改气”或者自愿退出。其中计划实施关停退出的企业,就多达15家、55条生产线。受访的陶瓷企业代表纷纷反映,该文件“一刀切”倾向明显,将导致陶企大片倒闭,带来失业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广东建陶企业及生产线数量均居全国之首,在新一轮产业大洗牌中,当地建陶企业破产、倒闭现象较为突出。数据显示,2019年,全省有13家陶瓷企业倒闭或破产,并出现从中小企业向大型陶瓷企业蔓延的势头。
以广东云浮新兴县英发陶瓷公司为例,历经六次拍卖,最终成交价6280万元。但该公司各类欠账达4亿元,有100多家供应商被“套牢”。
6月上旬,记者在佛山利华陶瓷有限公司看到大门紧锁,廊柱上破碎的瓷砖撒落一地。贴在大门上的法院破产重组决定书显示,共涉及债权人354人。
{image=2}
利华陶瓷有限公司人走楼空,门口贴着法院的破产重组决定书。本报记者刘宏宇摄
2019年,利华陶瓷被列入当地首批“雄鹰计划”和“拟保留的十家陶瓷企业”名单。该企业负责人直言,“煤改气”是导致企业破产重组的重要原因。
据记者了解,广东省自今年7月1日起,执行2019年发布的《陶瓷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新标准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排放浓度限值,分别设定为30mg/m3、100mg/m3、20mg/m3,比现行国家标准还要严格许多。
作为全国最早实施24小时在线监测的产区,佛山陶企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煤燃料的使用效率。蒙娜丽莎、新明珠等知名陶瓷企业,采用新工艺改造水煤气,达到使用天然气的同等水平,但综合成本更低,且排放物限值远低于广东省标准。
有业内专家指出,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是陶瓷行业的三大污染物,其排放主要与生产工艺、环保治理技术和治理水平有关,与使用的燃料种类没有关系。这个专业论断,在蒙娜丽莎等陶企已通过对比验证。
“环保提倡高标准,燃料不应‘一刀切’!”一家陶瓷企业负责人吐槽,煤制气已经达到超低排放,为啥非要强制使用天然气?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兼董事会秘书张旗康等人认为,企业只要重视环保治理,就能够做到超低排放。
2019年,广东省生态环境厅拟补助2.22亿元资金,用于全省建筑陶瓷行业清洁能源改造。肇庆等地对今年1月底前完成“煤改气”的陶企,每条生产线除省里专项资金补助50万元外,又分类进行奖补,最高数额为50万元。
然而,当地陶企似乎并不买账——每条生产线平均投入1.2亿元,改造费用不过80到100万元,但生产成本与使用煤制气相比则高出20%—25%。一条生产线仅窑炉部分,每年成本将增加1000多万元。
佛山陶瓷行业协会秘书长尹虹分析,从2004年至2014年,我国陶瓷砖产量连续10年快速增长;2015年至今,则陷入增长停滞、逐年萎缩的下行通道,2020年疫情更是雪上加霜。数据显示,佛山市陶瓷行业近四年的总产值分别为:2016年1012亿元,2017年997亿元,2018年830亿元,2019年总产值824亿元。
潘勇文认为,2020年形势更为严峻,如佛山陶企全部改烧天然气,因承受不了成本上升而停产倒闭的企业至少三分之一,产值将减少300亿元—400亿元,这还不包括产业链上游的陶瓷机械、化工色釉料、物流运输等配套产业。
{image=3}
利华陶瓷有限公司门口一片狼藉。本报记者刘宏宇摄
气价高企威胁生存 陶企呼吁供气市场化
“我们被迫签署了天然气三方购销协议,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余地。”肇庆市一家陶瓷公司老板拿出一份《天然气三方购销协议》,不满地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说。
记者看到,协议明确:“甲方通过乙方向丙方供应天然气”,但丙方即陶企须按“计划”用气,提前将每月用气计划报送乙方,“如丙方因主观原因导致月合同量执行偏差超过10%,甲方有权对丙方后续月合同量进行调整,而毋需征得乙方或丙方同意。”
“这份格式合同设置了诸多不平等条款,甲方高高在上,乙方态度强硬,不容协商。”这家陶企希望在用气量、付款方式上灵活一点,对方坚持一条不能变,不签合同就不供气。
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各地天然气价格不同,造成产区和企业间不公平竞争。目前清远、肇庆两地天然气价格在2.3-2.6元/m3之间,而佛山比这两个地方高16%左右,比湖南、江西、山东等产区高约20%-22%。
即使在佛山市,各区价格也不统一,比如禅城区3.4-3.6元/m3,三水区3.65元/m3。
广东省多家陶瓷企业反映,燃气成本上升损害陶瓷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尤其在当前市场不景气,需求下滑的大环境下,靠提高产品价格来维持利润率、消化用气成本上升,显然并不现实。
“即使按2.6元/m3的气价计算,每平方米瓷砖的燃气成本为4.68元,比使用煤制气增加1.55元。”张旗康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如果将蒙娜丽莎西樵生产基地改用天然气,一年总共要增加6300多万元的成本,让企业实在害怕。”
“最大的压力就来自燃气”,广东永圣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永祖,举着2019年的财务报表对记者说:“我们肇庆的工厂全部‘煤改气’了,光改造就投进去两三千万元,燃料成本直线上升,导致产品在市场中失去竞争力。2019年白忙活了一年,分文未赚。”
5年前,是永圣陶瓷最风光的时期。那时,7条生产线全开,光工人就有1600多人;如今,老罗最多只敢开4条生产线,工人也少了一半。
“即使加上政府的补贴,企业都赚不到钱了。气价一旦再涨上去,我们中小企业将无法生存。”干了30多年陶瓷的罗永祖,自称这是他最困难的时刻,“继续干挣不到钱,购买新设备投资巨大,迁往外省也看不到成功案例,进退两难”。
“由于广东气价波动大,清远产区遭了很多罪,不管你是用管道气还是LNG,价格都是燃气公司说了算。有的燃气公司一年强制陶瓷企业签7份合同,涨4次价格,即使之前签了合同也一样。”广东天弼陶瓷有限公司总经理黎友海呼吁,既然推行天然气,就应该保证气价透明,这样行业才能活得下去。
“目前,全国各地天然气价格差别很大,没有价格联动机制,会不会涉嫌垄断?谁来维护天然气的价格体系?”除了气价波动和垄断外,尹虹更担心天然气供应量成潜在问题。
建筑陶瓷连续性24小时生产,运行期间不能断电断气。2013年,福建晋江172家建陶企业全部完成“煤改气”,但2014年因供气不足部分陶企被迫停产;2017年,华北地区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高邑,也发生过因“气荒”导致陶瓷企业大面积停产事件。
部分陶企负责人呼吁,各地推进“煤改气”环保治理,应尊重市场规律和生产实际,按照“以气定改”的要求改造和安装设备。然而,包括广东在内,多地不允许陶企自建气化站和瓶组站,企业生产命脉完全掌握在燃气公司手里。在气价难以控制的情况下,“一刀切”实施“煤改气”,必将拉高企业生产成本,危及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image=4}
一陶瓷厂在煤改气后,庆祝新生产线即将开工。受访者供图
“陶瓷产业链的上游供气必须市场化。”广东新明珠陶瓷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陈先辉说,只要成本相当甚至略高,陶企对于“煤改气”也能接受,关键是上游不能变成“气老虎”,以“半市场经济”卡住行业的脖子。
另外,天然气质量也同样堪忧。近年来,个别陶瓷产区由于天然气供应量严重不足,实施“错峰用气”,并从原先输送的一类气换成二类气。潘勇文说,由于二类气热值不稳定,燃烧后硫严重超标,不仅严重影响产品质量,还增加了陶企污染物治理成本和难度。
畅通产业循环,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除了环保压力,部分国家对我国陶瓷的反倾销日益加剧、国内房地产市场遇冷等原因,也给我国陶瓷业带来重重压力。最新海关数据表明,今年1至7月,我国建筑用陶瓷出口量678万吨,同比减少26.9%。
疫情发生后,各级政府部门统筹推进税费减免、货币信贷、降低成本、用工保障等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但受环保、市场、运输等多方面制约,陶瓷行业面临严峻压力,燃料“一刀切”无异于“雪上加霜”。
全国人大代表、唯美集团董事长黄建平认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大规模推进“煤改气”“油改气”,有效促进了节能减排和行业的绿色低碳发展。但作为制造业主要清洁能源之一的天然气,价格市场化程度依旧不高,高气价制约了天然气在我国制造业中的推广,不利于提升制造业竞争力。
黄建平建议,要加快构建多气源竞争的供应体系,推进调峰气价的落地,建立区域天然气交易中心,来破除工业用天然气的体制机制障碍,让更多制造业企业能经济实惠地用上天然气,促进制造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最近几年,记者在佛山、淄博、夹江等多个建陶主产区调查发现,本来作为清洁能源改造手段的“煤改气”,却因政策“一刀切”变成了治理目标,而背离了排放达标应该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的常识。
{image=5}
一陶瓷厂已实现煤改气的供气管道。受访者供图
一些受访业内人士呼吁:政府部门的职责应该是逐步提高环保排放标准,而不必“一刀切”强制企业推行“煤改气”,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的环保标准、守住底线、加强督查,把选择使用什么燃料的自主权交给企业,还给市场。
“‘煤改气’越改越生气,希望政府主管部门尽快看到众多陶企稳生产、稳就业的迫切愿望,让广东这一优势产业重新焕发生机。”广东多家陶业负责人向记者反映。
事实上,地方政府也致力于帮助陶企渡过难关。今年来,为扎实做好“六保”“六稳”工作,佛山市围绕陶瓷等重点产业链、供应链,提出“建链、补链、强链、稳链、延链”,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竞争力。
“市级层面很同情企业,”佛山市政府的一位官员私下向记者透露,“陶瓷业是我们的传统支柱产业,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疫情下又遭遇了多重困难,市里很注重倾听陶企的普遍呼声,从‘六稳’‘六保’的角度,也希望能给予足够时间、分步骤实施‘煤改气’,但上面催得紧,有时也感到很无奈”。
7月9日,佛山市召开陶瓷行业清洁能源改造工作推进会,将全市陶瓷行业“煤改气”完成时间延缓至12月31日,并允许企业自建LNG站,政府承诺陶瓷企业保障有气用,而且能够用得起。
尽管佛山陶瓷行业“煤改气”的大限延迟三个月,众多陶瓷企业并没有松一口气。“3个月的时间还是太短”,佛山市一家陶瓷企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能活下来已属不易,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来进行升级改造。”
“企业仍然担心气价不稳、供气不足。佛山陶瓷行业天然气耗用量已经十分惊人,谁来保证不断气及生产稳定?”张旗康说,“如果无法保证不断供及生产稳定,清远事件肯定还会再次发生”。
“陶瓷行业‘煤改气’一刀切,还将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带来挑战。”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教授刘定平认为,目前,我国天然气进口已达50%-65%,远超过安全警戒线40%,国家能源战略也应考虑国际形势的不确定性等因素。
刘定平提出,制定政策一定要科学、公正、客观,因地制宜,宜煤则煤,宜气则气,做好天然气不足的准备,保留煤制气装置。
肇庆市多家陶企建议由省政府统一牵头,调查了解全国各地的气价政策及气源供应情况,协调处理全省各地“煤改气”的有关政策,避免区域化差异明显,造成不公平竞争。
“除了担心供气量不足,还担心供气价格与违约责任等问题。”佛山市设计联合会秘书长罗杰等业内人士建议,应开放天然气供应市场准入,打破垄断壁垒,确保用气安全和供气稳定。同时,保障用户议价权和选择权,促进燃气公司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
7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民银行等4部委联合颁发关于做好2020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完善科学合理用能管理,避免和纠正“一刀切”的去煤化政策。同时,指导各地清理规范天然气管道收费,严格成本监审,采取上下游联动方式,尽可能降低非居民用气成本。
{image=6}
责任编辑:薛永玮
小米重组团队,做手机芯片
作者:李寿鹏知情人士表示,‘小米的最终目的肯定是做手机芯片,但他们第一颗芯片也许不会是手机芯片,而是先从周边芯片入手。’据半导体行业观察记者从多方获悉,本土手机巨头小米正在招募团队,重新杀入手机芯片赛道。知情人士告诉半导体行业观察记者,小米现在正在与相关IP供应商正在进行授权谈判,但公司已经开始在外面招募团队。0001人民日报:坚决遏制旅游团餐浪费
要遏制旅游团餐浪费,就要加强引导,增强游客的节约意识;还要对旅游团餐进行优化升级,提升人们参加团队游的体验,更好激发旅游消费需求“制定、修订旅游住宿业和旅游景区标准,将反对食品浪费的内容列入其中”“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提醒,督促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做到节约饮食、绿色消费”“加强行业监管和引领,组织开展禁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一系列遏制文旅活动中餐饮浪费的举措,引发业内关注。0000大众汽车“排放门”新进展:在德国被判以折旧价回购所涉车辆
大众汽车和吉尔贝特均不满这个裁决并提起上诉。大众汽车对判决其回购车辆的理由提出异议,吉尔贝特则称大众汽车应按照购买原价赔偿。德国联邦最高法院本月25日基本维持原判,即大众汽车以折旧价回购车辆。0000中国烟草实业发展中心原副总经理王殿贵退休后被查
6月15日,中国烟草实业发展中心原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王殿贵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纪律审查。王殿贵系黑龙江绥化人,1981年7月参加工作。他从一名卷烟厂工人干起,先后任绥化卷烟厂厂长,哈尔滨卷烟总厂党委书记、厂长等职。2015年5月,进入中国烟草实业发展中心,出任党组成员、副总经理,2年后退休。他在烟草行业工作超30年,曾在任上带领企业打破黑龙江省烟草工业历史最高纪录,跻身我国纳税500强。0000纺织服装原材料暴涨引发“抢布潮” 企业“有单无利”备受煎熬
“国庆一回来,整个纺织圈就乱了套了。上游的棉花、棉纱等所有原材料飞速上涨,一天一个价。”石家庄维宝莱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邢伟奇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忧心忡忡。“价格涨得太离谱了,短短几天,棉纱一吨就涨了3000多块钱。60支纱价格更是由原来的2万6跳涨到3万多,一吨涨了五千,更关键的是现在都是没货,根本买不到。”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