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0932

“90后”成首席:券商研究所分析师年轻化透露这些原因

澎湃新闻2020-09-15 17:19:011

炒股就看锤子财富,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原标题:“90后”成首席:券商研究所分析师年轻化透露出这些原因

日前,1992年出生的国泰君安分析师陈显顺被提拔为首席策略分析师的新闻刷屏,算上他,目前公开报道的“90后”券商首席分析师已有5位。

“券商研究所分析师群体正趋于年轻化。”上述现象引发行业如是讨论。澎湃新闻记者采访多位行业分析师了解到,年轻化势头确有加强,这与券商研究业务现状以及行业整体的变化不无关系。

一面是行业的扩容,一面是资深人才的流失,券商“90后”首席频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

“90后”首席又添一位

9月10日,原国泰君安研究所首席策略分析师李少君卸任,由“90后”陈显顺接棒。陈显顺1992年出生,年仅28岁, 2016年入职国泰君安研究所策略组,仅四年就升任策略首席。

加上生于1991年得安信证券银行首席张宇(金麒麟分析师)、“ 94后”浙商证券银行首席梁凤洁、国盛证券生于1990年的计算机首席分析师刘高畅以及1992年出生的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启尧,目前公开报道中“90后”首席军团已至五位。

事实上,每有一位“90后”首席出现,都能引得市场惊叹。毕竟在以研究为核心竞争力的分析师群体里,资历是很重要的标准。

“10年以上的从业经历成为首席是行业默认的标准。”有券商分析师直言,认为年限不长的没有足够的产业经验和人脉圈积累,不足以深入行业。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不是问题。“看机遇,4-7年可以成就一个首席。”一家中型券商分析师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你别忘了,‘90后’最大的也有30岁了,从业也有六七年了。肯定是有些长处才能当上首席。”

另一方面,“分析师是极耗体力的工作,需要调研写报告,改模型、路演,到了一定年纪不一定干得动。”某券商研究服务业的分析师告诉澎湃新闻。

“不得不承认这个行业有些经验和资源的积累需要时间,但也有很多年轻人比老人做得好得多,因为市场不断在变化,有些老人对市场变化感觉钝化了。”上海一家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师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比如,此前广为流传的《单身经济崛起,消费新势力抬头》《“他经济”真的就不如“她经济”?——被忽视的男性消费》等令人耳目一新的券商研报,多为90后分析师对新经济的描述。

此次陈显顺任国泰君安策略首席,国泰君安研究所所长黄燕铭就直言陈显顺是其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年轻是他的资本,专注是他的标签。恰如后浪,奔涌而来”,黄燕铭说。

陈显顺也在日前发文表示,成为首席后,“如何带好一个团队?这问题我近来苦思无果,前日幸得师父点醒: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以最真诚的心,对待研究,对待他人,对待自己。”

年轻化趋势明显?

实际上,分析师首席的年轻化,与整个券商研究行业的变化不无关系。

首先,券商布局研究业务的增多了。2015-2019年,证券业协会注册登记全国分析师人数分别为2278、2460、2663、2985和3382,规模不断增长。

从同比增长情况来看,排名靠前的均是中小券商,但大多都是从零起步,发力研究业务。换言之,分析师人数的扩容,主要来源于中小券商研究业务的发力。

对此,《新财富》认为,中小券商布局研究所的背后,是资本市场生态正在发生变化。科创板的实践表明,注册制下各方博弈的关键在于合理定价,而定价能力在于研究能力,研究对于券商的引领和拉动作用将越来越大。

另一个原因是,“头部效应强的情况下,中小券商想要做出成绩做出特色来,最快最见效的突破口是研究,因为研究业务主要靠人,砸钱挖十几个分析师,写报告做研究,很快就能在市场上打出声量,从而把券商品牌做起来,带动其他业务。”上海一不愿具名券商分析师告诉澎湃新闻记者。

相较而言,做别的业务就没那么容易了,比如投行,“投行的人既要有企业资源,又要有政府、监管层的关系,这很难的。”该分析师表示。

这也就衍生了一个现象:研究所分析师流动较大,一些资历深的去到别的券商当首席,导致有些券商分析师团队青黄不接。

而从行业本身来说,资深的分析师知名度上去后,会有其他变现手段,有的会转到买方,或上市公司、一级市场,券商内部因此也就要补充更多年轻的血液。

所以一定程度上,“券商分析师的年轻化趋势是必然的。“有券商分析师对澎湃新闻记者说,目前整个券商研究板块是存量市场,竞争激烈,佣金收入总量下降,价之对脑力体力要求较高,行业很难留住资深的分析师,干十几年以上的已经很少。

再说,“年轻人有杠杆红利”,该分析师称,资深分析师的用工成本高,而年轻人便宜,研究所的一些案头研究工作并不需太多经验。

不过,有券商分析师坦言,当前国内培养年轻分析师的路径有待改进。“海外有些分析师前两年是不停在家拆模型、写报告、调研企业,绝不会去接触客户,但国内分析师对考核更急切,很早让你去接触客户,做服务,就变得追逐热点,很浮躁,这样怎么做深度研究呢。”某不愿具名的券商分析师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其原因一些中小券商缺乏长期培养人才的机制,不愿意承担人才的成长成本。“很多年轻的分析师时间就这样被耽误了。”该分析师说。

责任编辑:张熠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