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行业的没落,往往从“差评机制”失灵开始
原标题:马上评|行业的没落,往往从“差评机制”失灵开始
近日,关于“马蜂窝高价12人小团游变36人自助行”的视频在网上引起关注。行程结束后游客们多次联系消费者协会、马蜂窝平台投诉,最终旅行社表示可补偿团费的30%,并要求游客不得在平台上发布负面评论。
从报道来看,旅行社为了逃避网络差评,除了口头要求之外,还采取了非常“精明”的手段,他们把消费者跟团的旅游产品下架了,这样差评自然也就无处可发。而马蜂窝平台对此的回应是,要求消费者不发差评属违规,查实之后可以对商家进行处罚;但是下架产品,则是商家的自主行为,平台不能干涉。
看起来,平台的说法也有自身的无奈,可是按照这样的说法,像短期旅游这样的产品,商家如果出现问题可以随时下架,然后再上类似产品,不就等于架空了差评机制?作为平台,除了追究商家对消费者的不合理要求之外,对类似用下架产品逃避消费者差评的做法,是不是应该视为恶劣情形而“罪”加一等?
网络消费时代,大家不敢或者不能对商家进行差评,已经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无论是点外卖还是网购,在产品出现问题想给差评的时候,消费者的顾虑越来越多。一旦给出差评,有些消费者面临的可能是商家无休无止的骚扰,而平台也很少对此进行有效干预。很多怕麻烦不较真的消费者,只能选择放弃评价的权利。这也导致现在很多平台的商家评分失去公信力,大家心知肚明:评分都是雇人刷出来的。
商家为了生意有自利自保的本能,这大家也能理解,关键还在于平台有没有努力捍卫这样的游戏规则,让“差评机制”真正良性运转起来。当然这背后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可能导致机制失灵的不光是不良商家,也有些恶意消费者。比如前几年有些“职业差评师”,会用给差评来威胁勒索商家。平台只有不怕麻烦,投入专门的人力财力,去搭建更合理的制度,承担起一些个案的仲裁责任,让恶意商家和消费者在平台难以“生存”,才会形成更好的生态。
其实现在多数平台都是要求消费者实名制,所以“职业差评师”越来越没有存活空间,之前也有差评师被告上法院的案例,要承担严重后果。而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考虑到现在给“差评”的压力,多数人都会很慎重。
所以当下行业的治理重心,应该偏向于整治商家各种抵制差评、买水军刷好评的套路。对于查实有弄虚作假或者无理要求消费者的行为,应该施以更严厉的惩罚。只有让“差评机制”良性运转,才有利于商家、消费者以及平台的共赢。任何一个互联网平台的没落,都是从上面的评价失真、失去消费者的信任开始的。
责任编辑:郑亚鹏 SN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