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86145

谭飞:市场为何容得了渣剧

环球网2020-11-26 07:51:220

电视剧全面进入“快消品”时代是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以往能流传到今天的电视剧实际并不多,能让观众选择重复观看的剧集,基本上都具备文化性、内容性和思想性这几个方面。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后大家发现,随着智能手机的应用,网络上的信息太多太滥了,包括每年产出的各种题材的影视剧。虽然产出的剧集很多,但大家很少能像以前一样茶余饭后对一部电视剧评头论足,除非有两点:要么特别好,要么特别“渣”。前者具备笔者前面讲到的几点共性,而后者当然也存在共性,比如:荒唐性、拙劣性和浮夸性。

所以好有好的特点,坏有坏的讲究。但为什么市场会对“渣剧”宽容呢?因为不在乎,有选择空间。

如今可以观看一部电视剧渠道很多,作为一种娱乐消费产品,看电视剧、看哪部电视剧都不再是唯一的选项,不喜欢看那就跳过去不看。对于片商和播放平台来说,只要不被禁播,那么剩下的就交给观众。拍戏的人能赚钱就行,不会在意这部戏到底拍得怎么样,更不会在乎三观、服化道或表演之类的问题。虽然大家都很清楚,“渣剧”之所以“渣”,不外乎演员演技不给力,剧情不着调,三观有问题,服化道夸张不考究等等问题,然而除非触及历史或政治底线,很少有人会去较真。

太宽容的环境容易滋生不对艺术负责的作品,因为没有问责,不较真。试想,如果“渣剧”能像商品一样接受市场的严格评级和中介的仲裁,如果能让观众组成类似民意代表那种机制,针对一些不负责任的“渣剧”,可以跟主管单位直接沟通,影响相关演员、导演、编剧甚至制片方的艺术生命和收入,让他们知道自己要对观众负责,对艺术负责,要么别拍戏,要么就精益求精,这样一来市场自然就严格了许多。

当然笔者说的未必很现实,毕竟国外“渣剧”也不少,只是优胜劣汰下,观众可以选择不看、不买账,投钱亏了的人多了也就精了,不会再为“渣剧”买单,断了这些人的营养来源,时间长了也就会给好剧留下生存空间了。

虽然大多数情况下,再“渣”的剧也有收视率,甚至还有人捧,毕竟观众的审美和文化素质参差不齐,有人看的就是热闹。这就存在一个相辅相成的问题了: “渣剧”拉低观众审美,低审美观众催生“渣剧”的不断产出。为了娱乐,皆大欢喜。“渣剧”里有我喜欢的明星,剧情也满足人的幻想,这是一部分观众的思维;我请得起明星,剧情写得够浮夸,肯定有人爱看,看就能赚钱,这是一部分“渣剧”的思维。好在我们发现观众的审美正在提高,或许可能用不着笔者提出的问责机制,当赖以生存的土壤开始选择好种子才能发芽的时候,说明大家的审美水平普遍提高了,那时“渣剧”自然会萎缩直到消失。(作者是策划人、监制、《四味毒叔》创始人)

责任编辑:何中夫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