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盛策略:2021年依然机构牛 关注三条主线
炒股就看锤子财富,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国盛策略】2021年度展望:从宏观到微观,依然机构牛
来源:尧望后势
{image=1}
{image=2}
{image=3}
{image=4}
{image=5}
{image=6}
{image=7}
{image=8}
{image=9}
{image=10}
{image=11}
{image=12}
{image=13}
{image=14}
{image=15}
{image=16}
{image=17}
{image=18}
{image=19}
{image=20}
{image=21}
{image=22}
{image=23}
{image=24}
{image=25}
{image=26}
{image=27}
{image=28}
{image=29}
{image=30}
{image=31}
{image=32}
{image=33}
{image=34}
{image=35}
{image=36}
{image=37}
{image=38}
{image=39}
{image=40}
{image=41}
{image=42}
{image=43}
{image=44}
{image=45}
{image=46}
{image=47}
{image=48}
{image=49}
{image=50}
{image=51}
{image=52}
{image=53}
{image=54}
{image=55}
{image=56}
{image=57}
{image=58}
核心结论:
一、海外:方向确定,博弈高度
1、全球经济共振复苏是2021年确定性的事件。需求回暖是美欧经济复苏的主要驱动力,而进一步的财政刺激也将强化复苏力度。另一方面,美欧当前仍面临供给短缺,需求驱动的复苏将带来显著的外部效应,促进全球共振复苏。
2、而疫情进展、政策刺激力度等将影响复苏的高度和节奏。从当前来看,在疫情仍将持续扰动,财政政策上也很难如金融危机时那样作出强有力的支撑,而货币政策宽松又难以进一步提升的情况下,全球经济将维持弱复苏。
3、估值驱动弱化,以美股为代表的发达市场将回归基本面。超常规的流动性投放是本轮海外股市巨幅反弹的核心驱动力。大水漫灌下,短期内美股风险不大。但中长期,美股由盈利主导。但当前估值已重回历史高位,意味着在没有更大规模的货币宽松支持、且经济缓慢复苏的情况下,需要以更长的时间去消化当前的估值。
二、国内:基本面恢复但不会过热,货币中性而非系统性收紧
1、从趋势上看,基本面的恢复具备中期的持续性。经过2个季度的修复,国内工业生产及盈利已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且至少在未来2-3个季度,宏观基本面的恢复仍具备持续性。
2、然而,在对基本面趋势的判断相对乐观前提下,还必须要认识到本轮经济复苏的非典型性:一方面,经历过前期生产活动快速回暖后,经济的复苏动力将经历从生产-投资到终端消费的过渡;另一方面,在基本面整体恢复的趋势之下,还需要注意产业之间及内部的结构分化。
3、增长和通胀的组合很难进入过热区间,宏观流动性料难系统性收紧。央行重提“总闸门”不等于收货币,也不等于去杠杆,政策意图应更接近于中性货币条件下的稳信用。全年经济前高后低的倒“V”型走势已定,“需求侧改革”背景下,关注扩内需与稳就业政策效果。
三、资金面:股市流动性维持充裕,机构增量继续主导
公募基金仍是明年最重要的资金来源,有望带来接近万亿增量;外资预计维持2000~3000亿的稳定流入;保险持续扩容、社保养老体系资金持续流入;银行理财有望加速配置权益。
四、市场展望:从宏观到微观,依然机构牛
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导致国内经济波动加剧。相对应的,财政、货币等政策也经历了极度宽松到逐渐边际收紧的过程。这导致宏观层面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今年市场的走势。
但2021年,随着疫情冲击平复,无论是经济基本面、还是市场流动性均将回归到宏观向微观下沉的趋势。机构优势持续凸显,互相成就、强化机构牛、结构牛。随着中长期经济、政策波动再次收敛,市场将继续呈现:1、行业、个股分化加剧,景气更重于估值,选股更重于择时,β更重于α;2、宏观流动性不会大放大收,以机构资金为主导的增量资金持续、稳定流入,股市流动性长期维持充裕,过去的大涨大跌很难再现。而在这样的过程中,机构凭借对行业、个股的深度研究,以及市场增量资金上的主导地位,将有望持续保持超额收益。
五、投资策略:关注三条主线
1)宏观波动收敛,微观景气更重要,关注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机械、医药、白酒、电子等景气向上的行业板块。2)“十四五”规划元年,关注“科技强国”、“新型消费”、“平安中国”等主线相关投资机会。3)把握周期核心资产重估的阿尔法机会。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陈志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