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益类基金大发展背后:网还没织好 兜得住大鱼吗?
权益类基金大发展背后:网还没织好,兜得住大鱼吗?
来源: 读数一帜
原创 黄慧玲
在新发基金份额突破3万亿份背后,公募基金面临的两大天花板,将成为其规模扩张的掣肘
文丨黄慧玲
编辑丨杨秀红
最近基金圈喜事连连。基金市场总规模创新高,新发基金份额突破3万亿份。昨天证监会定调,要继续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
但在近期的采访中,笔者却依稀看到了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的天花板。
第一个天花板,来自于监管规则和公募基金现实生态之间的冲突。
大家知道,今年公募基金的增量很大一部分来自新发基金。3.8万亿元的总增量,对应的是3万亿份新发基金。上半年媒体集中报道了买新赎旧的问题,实际上这不是今年独有的问题,而是行业长久以来的畸形生态。
渠道喜欢新基金,因为得利更多。客户被银行引导着喜欢新基金,仿佛买到了体验升级的消费品,虽然大多数新基金的内涵与老基金并无二致。
从基金公司角度来说,既然大家都喜欢新的,不喜欢老的,那么在规模驱动的逻辑下,只能迎合市场喜好,不断发新基金。
以前的情况是,明星基金经理自己管理不过来的时候,就挂名带徒弟一起管,导致“挂羊头卖狗肉”的现象泛滥。
如今的规定是,每位基金经理管理产品不超过10只。如此规定下,事情就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基金经理需要先盘点一下库存,卸任存量产品,才有可能承接新的基金。
哪些存量产品会被优化?
第一种是跟基金经理主要业务不搭界,或者关系比较小的。早期人手不足,有些基金经理管的产品五花八门,横跨主动权益+指数+债券。随着业务的精细化发展,这种优化是必然的、合理的。
第二种是规模更小的。这种优化思路的逻辑是:规模决定了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有些也会决定基金经理的部分收入。把小基金替换掉的代价是比较小的,同时,大概率可以换来新发基金更多的规模。笔者梳理了全行业“卸老发新”的情况后发现,基金经理卸任的产品中有不少是这样的。
客观地说,“卸老发新”目前并没有成为行业普遍现象,但已经开始有苗头了。公募基金的游戏规则也决定了,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基金管理人走到“优化存量产品”的岔路口。
这时候问题就出现了:如果按照规模座次优化,小基金持有人利益是否就比大基金持有人低一等?就应该被牺牲?
更重要的问题是,一轮“以旧换新”后,基金经理的规模会迅速上一个大台阶。能力是否匹配规模?对于该基金经理旗下所有产品的持有人来说,对基金收益的预期该如何调整?
这就涉及到第二个天花板,来自基金管理人自身能力的限制。
一家以权益类产品见长的基金公司人士说,他们的基金经理这两年已经比以前努力多了,但多数人的规模也达到了能力上限,短期没有迅速扩容的可能。
规模带来的难题究竟有多大?笔者采访了十位以上百亿级基金经理,得到的结论是:挑战确实存在,或大或小因人而异。关键因素有二:一是动态调整难度加大;二是容错性大大减小。
在走向大基金的路上,快不如慢,动不如静,试错的机会越来越小,交学费的成本越来越高。
采访中,我们感受到来自知名基金经理们的无奈。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愿意,便能一呼百应。但基金经理们愿意吗?
有一些是明显不愿意的。他们更希望专注现有的业务,把投资做好,而不是把规模做大。
客观来说也需要如此,如果自身的能力、策略的容量、团队的支持无法跟上规模的扩张速度,无异于拔苗助长。
但他们似乎无法抵御来自公司层面、股东层面或渠道层面的种种压力。公募基金难得站上风口,你不抓住机会,就很可能比别人落后很多。虽说风物长宜放眼量,但面对现实压力,很难有公司敢超然世外,除非有足够的护城河,并且足够自信。
今年听到的最辛酸的话莫过于:“我们拼尽全力,就为了留在原地。”
为了push基金经理们更积极扩大规模,不少公司把收入和管理规模挂钩。这让业绩好但规模小的基金经理们也感到了困扰:明明业绩很好,为什么市场就是看不见?
一位投资总监的转变让笔者印象深刻。
第一次采访的时候,他明显不在乎规模。“我希望凡是买了我的组合的人都能赚到钱,这样就很好了,至于要达到多少规模,再说吧。”
过了一个月后,他想通了:
“一是现实选择。举个通俗的例子,如果去上市公司调研,董事长只能把接待时间给一个基金经理,一个管700亿,一个管200亿,该选谁?资本市场就是这样现实,吨位决定地位。
二是更高的理论层面。只要我们的业绩足够好,足够专业,就应该扩大我们的客群,这是为人民服务的过程。大家都在炒股,炒得还不如我们,为什么不把钱给我们管?
三是从资源配置角度来说,因为我们足够专业,我们可以把手上这些资源配置到需要的公司那里去,推动这个社会往前走,我们应该这么做。”
不论是主动追求规模也好,被动裹挟着前行也好,公募基金已经站在了新时代的浪尖,面前是大江大海。这大江大海,是数以亿计的家庭资产配置需求和信任。
一位基金公司总经理说,“这个行业才刚刚开始,我们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十年以后,可能会出现10万亿甚至20万亿规模的管理公司,现在差距几千亿并不是问题。”
从这个角度说,未来,大公司和小公司都有机会。关键是要练好内功,方能接住来自大江大海的信任。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杨红卜
爆款基金收益不爆 业内提倡理性追“星”
近期,公募市场爆款基金频频出现。谈到近期爆款基金频发的原因,一位基金行业研究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称,今年以来爆款基金频出的主要原因是2019年大量权益型基金获得超额收益率获得市场认可,叠加权益市场向好预期,并预计后期会有更多爆款基金发行。同时也有不少机构对于爆款基金持有冷静态度。0000警惕:最新基金诈骗来了 小心你的钱包
警惕!最新基金诈骗来了!小心你的钱包中国基金报记者若晖最近一两年,公募基金业绩与规模齐飞,截止今年12月29日,今年以来业绩翻倍的主动权益及多达43只(仅看A类份额),最近两年时间里,更是有116只主动权益基金净值涨幅超过200%。0000牛市失语者难言之隐:38家公募今年来无新品 中小基金突围遇困
21世纪经济报道“我们其实优势是在固定收益领域,也有不错的爆款产品,但今年权益基金市场行情火爆,大家的布局力度都很大,我们也想着力推一下权益产品。”8月6日,北京某中小公募基金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事实上,由于今年以来权益基金发行火热,不少基金公司都铆足劲期望在大行情中分一杯羹,类似前述公募基金公司的布局策略并不鲜见。0000新基金发行遇冷 权益型基金净值显著缩水
原标题权益型基金净值显著缩水□本报记者李岚君9月以来,权益型基金净值显著缩水。根据统计,权益型基金中(A/C分开统计),共计1285只基金净值下跌超过5%。与此同时,新基金的认购热情也悄然变冷。基金净值普遍下降0000林园:可转债存在弯腰捡钱的机会
在#2021红周刊投资峰会#上,深圳市林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园表示,可转债目前的确定性很强,还有很多短期“弯腰捡钱”的机会,“我过去12个月中,有几只可转债来来回回做了3、4波,每次赚30%。”当大家都惧怕风险时,往往是很好的短期机会,当然长期来看还是要赚企业增长的钱。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