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人渡劫实录:从“团灭”到“重启”
文 |《财经》新媒体 欧阳叶萍
“餐饮业之所以绵延千年不绝,而且进化不断,成为世界上最强韧的行业,恰恰是因为每个餐馆都是脆弱的,每分钟都有餐馆关门破产。”
这句话源自塔勒布的《反脆弱》一书。听起来像一个悖论,但把这句话嵌进2020年的大背景,却是我们共同见证的现实图景。
疫情下的餐饮业,既脆弱,又强韧。阵痛与新生,转型和自救都是常态。
2020年,是餐饮市场风声鹤唳的一年,多少老字号折戟沉沙,多少头部玩家艰难行走。
我们看到了,狗不理包子经历“差评报警”事件后一蹶不振;年营收50多亿元的餐饮巨头,其创始人只能无奈向媒体感叹“现金流将撑不过3个月”。
2020年,也是餐饮人创新谋变的一年。不管是顶着历史光环的老字号,还是有资本加持的后起之秀,都正在打破行业传统边界,创造新的消费场景。
我们看到了,老字号全聚德在门口摆起了“菜摊”;紫光园逆势新开79家外卖小吃档口,探寻新的增长点;眉州东坡24小时内在超市连开4家门店,出售半成品;有25年历史的永和大王,走进了李佳琦的直播间……
所幸,餐饮业逐渐从负增长中复苏。《财经》新媒体近日采访眉州东坡、西贝、紫光园、峨眉酒家、凉皮先生等多家餐饮品牌获悉,多数门店的营业额已恢复至疫情前的七成往上。
然而疫情一天不消失,盘旋餐饮人头顶的危机感就没有解除。眉州东坡相关负责人向《财经》新媒体透露,由于疫情不稳定,这几天北京门店营业额略有下降。
回望2020年,在北京经营湘菜馆逾十年的老李对《财经》新媒体说:“我的状态就一个字,‘熬’。眼睁睁看着饭店从年初的9家变成了1家……”疫情斩断了老李的连锁餐饮梦,他现在的目标是“活着就好”。
“熬”字当头的2020年已经过去,2021年会有属于餐饮人的诗和远方吗?
告别舒适区
位于朝阳区双桥路的湘菜馆,是老李硕果仅存的门店,也是他在北京开的第一家店。显然,这家店承载了老李的某种念想。“为了保住这家店,我绞尽了脑汁,甚至卖房。”
疫情防控期间,哪怕店内从早到晚没有一个顾客,老李也坚持亮灯。“心里够苦了,店里得亮堂。”
事实上,2019年老李就倍感煎熬,“不仅堂食客流水不稳定,外卖也挣不到钱,做餐饮太难了。”
“难”的不止老李一个。老字号紫光园总经理刘政也向《财经》新媒体感慨“餐饮业越来越难做”。
3年前,有人问刘政:“餐饮业有门槛吗?”彼时餐饮正处于风口,刘政的回答是:这个行业门槛很低,几乎什么人都能做。
而今刘政有了新的答案。他认为餐饮业的从业门槛及竞争维度越来越高,经历疫情洗牌后,餐饮人要面对的困境或许更为复杂。
多位业内人士也向《财经》新媒体传递出这样一个共识:“既当厨子又当老板”,地摊式起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进化到今天的餐饮业,已然发生了巨变——市场从供不应求变为供大于求,从业人员从厨师到职业经理人,再到跨界资深创业者。
而这场疫情,更是倒逼餐饮人集体告别舒适区,有的降价促销,有的发力外卖,有的和优势平台“共享员工”,有的研发半成品。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0年1-11月全国餐饮收入34578亿元,同比下降18.6%。
尽管疫情让餐饮业遭受重大打击,但也促使企业提升转“危”为“机”的能力。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傅成龙向《财经》新媒体指出,一些经营正餐的企业,尤其是餐饮老字号,在经营传统菜品的风味、制作、营销上会有创新,将借助成熟的供应链和中央厨房的生产力,在餐饮食品化、零售化的道路上走得更稳。
疫情“催化”下,餐饮业零售化进程提速。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连锁餐饮行业的影响调研报告》显示,超过60%的餐饮商家将加码餐饮零售化,进军相对标品化的半成品菜领域。
《财经》新媒体了解到,眉州东坡疫情下24小时内开发线上小程序卖菜,并售卖东坡肉、梅菜扣肉、金饭碗毛血旺火锅等半成品菜;紫光园与食品加工厂合作,在微店等渠道上线多款半成菜品;西贝新开的“贾国龙功夫菜”门店内,没有厨师、厨具和摆盘,所有菜品都是速冻半成品,陈列在货柜里。
从“餐饮”到“食品”,从新零售到新消费,摆到餐饮人面前的挑战已不断加码。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向《财经》新媒体指出,经此一“疫”,今后越来越多的从业者会将堂食、外带、外卖和零售这四者结合起来,拓宽餐厅营收渠道和消费场景,从而提高门店抗风险能力。
重仓“小而美”
“那一刻,我感觉危机来了。”2020年春节期间,刘政看到通州一家门店大厅就座率不到一半,退订电话不断。
刘政犹记得疫情暴发初期的北京,街头空空荡荡,大大小小的餐厅一片萧瑟。有同行甚至发出“团灭”的悲观感受。一个个难题向刘政涌来,门店租金怎么办,员工工资怎么办,食材堆积怎么办,下一步究竟怎么走?
当疫情进一步摧毁堂食生意,紫光园仅保留外带小吃档口,卖麻酱烧饼、炸丸子、卤味、炸货等。让刘政惊喜的是,这些占据方寸之地的小吃档口,成为紫光园抵抗疫情的“第二条增长曲线”。“通州梨园一个10平方米的档口,日营业额最高可达10万元。”
{image=1}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疫情下,紫光园的门店利润、员工工资不减反增,这让刘政尝到了“小而美”经营的甜头。利用疫情洗牌期,刘政忙着签店铺,一个月内签了24家。“同一条街上,我就签了4家店。”紫光园拿下20多个超市档口摊位,进行小吃档口店的布局,还将推出清真烤全羊、清真烧烤、清真火锅等孵化品类。
刘政认为,快餐、简餐、火锅、烧烤等品类在疫情期间整体恢复快一些,把店做得“小而美”成为整个行业的一个趋势。要知道,动辄200平方米的大店投资成本高,投资回报周期也长,而特色小吃店无须太多店面租金和人工成本,可灵活布局、快速抢点,从运营成本、复制加盟等方面来说都更容易。
纵观疫情下的餐饮业,有人在恐惧,有人被迫出局,有人逆势扩张。而以海底捞、紫光园为代表的行业品牌却在危机之下快速跑马圈地,抢占优质铺面,海底捞2020年新开170多家店,紫光园新开79家店。
朱丹蓬向《财经》新媒体指出,随着疫情逐渐消退,很多头部餐企也迎来了“后疫情时代”的红利,也就是食客的“报复性消费期”。此后中国餐饮业将走向大分化,“强者恒强,弱者更弱”局面凸显。
新一轮流量抢夺战
疫情也倒逼餐饮从业者向数字化探索,社群营销率先被纳入餐饮人的“数字化自救指南”。
疫情锁城,刘政当起了500人社区订餐群的群主,建群当天他就卖出100多份手撕鸡。几乎所有员工都扑到了小吃外送业务上,就连紫光园运营负责人也开车送外卖。如今,社区订餐群已裂变到60多个。
老李也曾把拯救门店流水的希望寄托在社群运营上。他深信“丛林法则”,最终存活下来的往往不是最强大的,而是对变化能做出最快反应的物种。
堂食被禁后,老李敏锐发现外卖需求增长迅速,社群订餐可以满足居家隔离人群和上班族的“刚需”。
他很快行动起来,首先和多个社区的物业谈合作,组建了第一个400多人的社群订餐群。当时老李和妻子每天开车送餐,儿子、女儿负责社群互动。
堂食恢复后,老李也用促销优惠吸引消费者加入订餐群。他的微信好友从年初的300多人,扩张到了如今的4000多人。“就当自己再次创业了,我要把那些老顾客重新引到我的‘碗里’来。”
在老李这类个体户使出浑身解数引流时,大餐企的流量抢夺战也转移到了线上。新式茶饮喜茶、奈雪的茶入驻天猫旗舰店;老字号陶陶居2天内开通美团外卖,2周内上线自营外卖;主打堂食的西贝莜面村和眉州东坡,纷纷推出了简餐外卖服务外。美团、饿了么主导的外卖江湖也出现了“搅局者”,顺丰同城的“丰食”平台在疫情下诞生。
此外,直播等数字化工具也撬动了餐饮业实现突破性增长。“双11”薇娅和李佳琦的直播间里,网友“秒空”了172万个麦当劳汉堡,16万杯星巴克咖啡及23万份肯德基炸鸡。
餐饮业数字化建设也是商务部研究推动的事情。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院长李鸣涛撰文指出,对疫情期间部分行业出现订单暴增不应盲目乐观,而是应该注重平台自身数字化建设,依托数字化转型实现服务链资源的协同与共享。
越来越多从业者意识到,数字化已成为餐饮业谋发展的基础工具。数字化的好处之一,就是可量化顾客的消费行为。
凉皮先生创始人郑松伟已把“用户数字化”提上日程,他正以一种苛刻的视角审视新品研发。
基于美团、饿了么等平台数据,他会根据区域、商圈、品类、客单价、销售量等多个维度进行交叉分析,获取更多用户画像,明白自己该卖什么。
“如今,要把凉皮卖好也不是简单的事情。”郑松伟向《财经》新媒体指出,好产品要满足两个标准,一要好吃,二要好玩。新品封测期间,他一天最多要试吃5款产品,并一次次优化产品的口味、包装、展现形式及制作标准。
“餐饮数字化是一种必然,企业应加强自身数字化、精细化管理,充分利用大数据收集顾客反馈信息、分析顾客消费行为。”傅成龙如是说。
“冰川时代”终将过去
疫情硝烟渐淡,但餐饮人的世界仍交织着焦虑与彷徨。
“疫情不消失,餐饮人的危机就没有过去。”郑松伟向《财经》新媒体谈及他2020年最紧绷的时刻。5月“复苏潮”中,凉皮先生门店营业额恢复明显,郑松伟觉得公司资金压力小了,行业复苏态势也不错,于是投入数百万进行供应链建设。
“结果没多久,北京第二波疫情来了,我整个人都懵了。”他当时只好延期发放员工工资。抗过最难熬时刻,郑松伟选择继续扩张,2020年在广州,武汉、成都、重庆等城市新开约300家店。
在郑松伟看来,经济下行趋势下,餐饮业慢慢回归到理性消费,遭遇疫情的食客们习惯了捂紧钱袋子。餐饮人要调整战略,满足消费者所期待的“无痛消费”(吃喝不心疼)。
眼下,以较低的单品价格吸引消费者下单外卖,就成为众多品牌的转型之策。譬如,凉皮先生把一份凉皮的价格区间调低到10-14元,西贝推出了折扣菜品活动,海底捞开出一家平价快餐店,其中最便宜的炸酱面和番茄鸡蛋打卤面只需9.9元。
“餐饮企业将再次聚焦到餐饮本质的竞争。”朱丹蓬表示,经历疫情磨砺的餐饮企业,他们对自身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对消费者核心诉求都有了更深地认知,以便更好把握行业发展趋势。未来,无论是产品品质、场景创新、服务体系和客户黏性这块都会加强。
“懂人性才能懂生存。”这是刘政强调的经营法则。他现在把产品品质和用户评价摆在首位。譬如,每个月都会派出“品鉴员”突袭指定门店,对菜品和服务进行打分;每家门店都有专员记录服务员是否微笑服务。
一块巨石崩裂后,有人绝望,有人看到裂缝透出的光。疫情制造的“冰川时代”终将过去,餐饮业蓬勃发展的大势不会改变,在新消费飞驰的呼啸声里,餐饮人也将进入另一番光景。
责任编辑:张玫
华夏航空回应“超高空乘培训费”:住宿好、未通过可根据进程退还
新京报讯(记者吴淋姝)21日,针对“空中乘务员新雇员初始培训费远超同业”一事,华夏航空培训中心一工作人员向新京报记者表示,7.8万元的费用包含培训至带飞期间的培训费、服装装具费、住宿费用等,若培训未通过,将根据进程退还相应费用。0000广州浪奇再收深交所监管函 年审机构同被“点名”
来源:经济参考报广州浪奇的财务“黑洞”闹剧仍在继续。12月10日,深交所再度向广州浪奇下发了监管函。与此同时,审计机构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下称“中审众环”)也被点名。0000净利润增3%经销商却少了125家 重庆啤酒:6月末累计一并处理所致
每经记者陈晴每经编辑张海妮近日,重庆啤酒(600132,SH;前收盘价69.45元)发布了半年报:实现净利润(即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下同)2.46亿元,比上年同期的2.39亿元增加了3.06%。《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重庆啤酒虽然上半年净利润实现小幅增长,但截至6月末经销商数相比3月末少了125家。这是怎么回事?{image=1}净利润同比增长3.06%0000中国日本商会《白皮书》:92.8%在华日企无调整生产基地计划
调查显示,在华日企对营业利润的预测比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日企更为乐观。中国日本商会16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经济与日本企业2021年白皮书》(下简称“《白皮书》”)中表示,新冠肺炎疫情以及全球经济放缓对在华日资企业造成的影响较为有限。考虑到中国以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疫情态势或将带来长期影响,日资企业总体上对在华业务所寄予的期望呈上升态势。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