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98966

国盛策略:科创板仍处明显低配 有望迎来内外资携手增配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21-02-03 15:59:530

炒股就看锤子财富,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原标题:【国盛策略】2020科创板机构配置如何?2021又有何新看点?

来源:尧望后势

前言:2021年伊始,我们已从市场表现、板块规模、制度建设、业绩与估值、打新投资和资金渠道六个维度盘点科创板2020年六大看点,本篇将继续为您盘点2020年科创板的机构配置,并对2021年加以展望。

一、总体配置:科创板配置大幅扩容,机构话语权稳步提升

2020年科创板配置规模大幅扩容,基金持股占比持续攀升。以公募基金重仓股口径统计,2020年各季度基金重仓持股规模持续抬升,Q1至Q4基金科创板重仓持股市值分别达到94.54亿元、229.92亿元、371.50亿元和759.25亿元,科创板获得持续增配,且二季度和四季度环比增速双双突破100%。从板块配置看,伴随科创板流通股本的扩容,公募基金对科创板的配置偏好持续提升,配置比例由2019年底的0.46%一路升至2.78%。总结而言,科创板自身的投资价值持续得到机构的认可,但较低的股本流通比率在一定程度上持续制约着机构的增配步伐,伴随去年下半年首批科创板公司首发股份的集中解禁,科创板流通盘大幅扩容,基金的配置步伐也在四季度再次提速,科创板仓位小幅突破自由流通市值占比。

{image=1}

机构话语权稳步提升,且科创50获机构持续重仓。2020年以来,伴随基金对科创板的持续增配,基金在科创板的持股话语权持续提升,持股规模占总市值比例由2019年底的0.66%攀升至2.17%,自由流通市值占比也由4.64%增至8.86%。此外,结合基金在科创50指数成分股的配置占比看,科创50一直是基金在科创板的重点配置方向,尽管科创50尚处于发展阶段,仍在经历较大幅度的成分股调整,但科创50集中涵盖科创板优质公司,基金在科创50的配置占比也基本维持在80%上下。

{image=2}

二、行业配置:电子获长期增配,计算机和医药遭持续减仓

集中配置电子、计算机和机械设备三大行业,医药生物遭显著低配显著。从静态持仓角度看,截至2020年底,基金集中配置电子、计算机和机械设备,持股仓位分别达到45.7%、21.9%和17.3%,前三大重仓行业持股占比超过85.0%,行业持股集中度持续攀升。从细分行业角度看,半导体、计算机应用、专用设备配置居多,仓位分别达到39.8%、21.3%和10.2%,累计占比超7成,细分行业配置集中度也继续提升。此外,以流通市值结构作为标配参照,大部分行业基本处于标配水平,但电子与医药呈现明显分化,电子大幅超配,而医药显著低配。聚焦具体细分行业看,超配居前的细分领域分别为半导体、计算机应用、电子制造、通用机械和专用设备,显著低配的细分领域则分别为医疗器械、化学制药、生物制品、化学制品和运输设备。

{image=3}

2020年科创板电子获持续加仓,而计算机和医药生物遭持续减仓。从申万一级行业仓位变动看,基金的科创板电子仓位除一季度小幅回落外持续提升,截至2020年底,电子仓位已从2019年底的12.62%升至45.74%,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计算机和医药生物,两行业仓位自2019年底的54.74%和18.44%一路趋势下行,截至2020年底分别降至21.92%和3.21%。

{image=4}

从具体细分行业看,行业持仓和调整方向均高度集中,半导体获持续加仓,而计算机应用和医疗器械仓位持续下滑。首先,从基金行业配置分布看,基金在科创板一直保持较高的配置集中度,前三大一级行业和二级行业持股占比分别大致稳定在80%和75%上下,机构青睐的优质资产集中分布于少数行业;其次,从细分行业调仓方向看,也主要集中于少数行业,且趋势明确,以半导体为代表的电子行业是基金2020年的主要加仓方向,持股仓位由2019年底的10.55%一路攀升至39.77%,而计算机应用和医疗器械仓位则持续萎缩,分别由2019年底的54.74%和13.68%分别降至21.27%和2.08%。

{image=5}

{image=6}

三、主题配置:高端装备获长期增配,生物产业遭持续减仓

新一代信息技术获持续超配重仓,生物产业遭显著低配。从科创主题仓位分布看,公募基金持续重仓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截至2020年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仓位进一步提升至77.4%,科创主题配置集中度进一步抬升。与此同时,新材料、高端设备制造和生物产业仓位分别约为10.2%、8.4%和3.4%,其余主题仓位均低于1%。从细分主题仓位分布看,电子核心技术、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获集中重仓,仓位分别达到49.6%和21.8%,前两大细分主题持股集中度已超7成,主题配置高度集中。此外,结合流通市值主题分布看,新一代信息技术获基金长期超配,而生物产业目前处于明显低配,聚焦具体细分主题看,电子核心产业、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超配幅度居前,而生物医药产业、生物医学工程产业低配幅度居前,科创主题超低配偏好进一步凸显。

{image=7}

2020年基金科创板集中持续加仓高端装备制造与新材料,而生物产业仓位趋势下行。从科创主题角度看,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仓位震荡上行,年内仓位分别提升8.33%和3.18%,而生物产业仓位趋势回落,年内累计缩减15.04%。第一大重仓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仓位持续维持高位,基本保持在70%以上,主题调仓更多集中于非重仓领域。

{image=8}

从细分科创主题角度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内部分化显著,持续集中加仓电子核心产业,而减仓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进一步从细分主题层面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持续重仓其实“别有洞天”,电子核心产业获基金持续青睐,持股仓位趋势提升,截至2020年底,其仓位已从2019年底的14.22%提升至49.55%,单一细分主题仓位即将过半;而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则遭基金持续减仓,由2019年底过半的仓位一路减至2020年底的21.78%,仓位缩减过半。除此之外,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和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仓位提升居前,而生物医学工程产业、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和其他生物产业仓位回落居多,细分主题层面分化十分明显。

{image=9}

四、个股配置:持股集中度趋势回落,中芯国际获增配居首

科创板优质个股“掘金”进行中,整体持股集中度趋势回落。科创板自成立以来,不断涌现优质科创公司,而且陆续吸引诸多优质红筹回归A股、登陆科创,因而机构在科创板的个股配置仍处于“掘金”阶段,而且不仅是科创板自身,还是科创50指数自身都在经历着优质个股的相继涌现。伴随科创板规模和优质个股数目的增加,基金配置集中度正在逐步回落,截止2020年底,基金前5、前10和前20大科创板重仓股持股占比已分别回落至50.2%、72.7%和88.9%,持股集中度趋势回落。

{image=10}

{image=11}

金山办公仍稳居基金重仓的“头把交椅”,而中芯国际2020年获加仓居首。截至2020年底,金山办公的基金持股规模仍居首位,重仓持股规模达129.69亿元。从个股仓位变动看,2020年仓位提升居多的前五大个股分别为,中芯国际、石头科技、睿创微纳、中微公司和传音控股,仓位分别提升11.73%、6.68%、6.36%、6.15%和4.84%;同时金山办公、南微医学、柏楚电子、卓易信息和安恒信息减仓居前,分别回落14.55%、11.27%、9.77%、5.27%和3.35%。

{image=12}

{image=13}

{image=14}

五、2021年科创板机构配置展望

科创板配置仍处明显低配,伴随后续流通盘逐步释放,科创板有望再迎大幅增配。2020年以来,基金各板块持股占比均明显提升,但横向比较看,科创板仍处于明显低配状态,未来增配空间依旧巨大。此外,结合前文结论看,流通盘比例较低仍是当前限制机构进一步增配的一个重要原因,基金配置仓位基本伴随科创板流通市值比例提升呈现“螺旋上升”趋势,因而伴随后续科创板流通盘的逐步释放,科创板有望再迎大幅增配。结合2021年解禁节奏看,科创板大幅解禁主要集中于三季度,因而机构大幅增配或将更多集中于此后的四季度

{image=15}

{image=16}

陆股通增配渠道已经开启,国际指数进一步纳入可期,科创板有望迎来内外携手增配。1月22日,上交所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沪港通业务实施办法(2021年修订)》通知,且相关规定将于2月1日正式生效。这标志着沪股通正式纳入科创板,首批13家科创板公司将率先迎来“外援”,主要集中于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生物产业。同时,该通知还明确规定,通过沪股通渠道参与科创板股票交易的投资者范围仅限机构专业投资者,进一步提升科创板增量外资的专业性,科创板估值体系也有望加速与海外接轨。此外,早在2019年11月,MSCI就宣布将允许符合条件的科创板股票纳入MSCI全球可投资市场指数体系(GIMI),而主流国际指数目前纳入A股公司的一个重要门槛就是陆股通,此次科创板成功纳入陆股通,无疑是为国际指数正式纳入科创板打通了“最后一公里”,未来首批陆股通科创板标的有望率先纳入国际指数,进一步迎来内外资金携手增配。

{image=17}

风险提示

1、宏观经济超预期波动;2、海外超预期波动;3、国际指数纳入不及预期。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张熠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