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2003

冯仑: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21-03-08 08:23:320

原标题:冯仑: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

来源:冯仑风马牛

因为在之前的直播中多次出镜,冯叔的书房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关注。不少读者在公众号留言,希望冯叔介绍一下书房。前些天,风马牛的小伙伴们来到冯叔的书房,请冯叔聊一聊书房以及读书那些事。以下,是视频内容的文字版。

冯叔:(在直播中出镜的)这个书房是公司的书房。

我在年纪挺小的时候,十二三岁开始自觉地读书的时候,就老想着能有很多书陪着自己。所以,这么多年以来,无论走到哪,住的地方和办公的地方,我都准备了一个书房。随着经历、年龄的增长,读书的内容越来越宽,书也越来越多,一个地儿搁不下了,就会分了好几个地方。

第一个地方就是公司的书房。当然,公司的书房没家里的这么舒服。因为在公司开会、见人、谈事也在这,那就不能穿着裤衩趿拉板在这了。这里的书没有经过刻意的挑选,别的地方放不下的,我就放到这儿了。

公司在怀柔还有个地方,有一些我估计短期内不会看的书,就放到怀柔了。另外还有一些书放到了台北,也有一些书放在杭州不是居。

当然我也希望未来有机会把所有的书放在一起,但有点多。

分散放在不同的地方也挺有意思,把不同的书放到不同地方。比如说我到杭州不是居,我想看的书,一定不是很累的书。所以我就专门在不是居放了一套大连图书馆出的线装的明清小说,它这个版本是最全的,全部都是明清小说。

我就觉得,把小说放在那比较有意思,休闲,放松的时候看。不会在那儿放财经类的书。但是在办公室的这个书房,大概有很多很正经的书,财经、政治、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的书,很多经典的书,放在办公室里面。而经常看的书,大部分放在家里的书房。

{image=1}

现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我有时候在一些公司办公,索性连办公室都不要。书房也可以办公的,拿着手机,坐在书房不就办公了嘛?

有时候,下班以后同事都离开了,吃完晚饭,我就在这呆着。一个人在这呆着,觉得挺安静,可以溜达,在书房转圈、走路,也是一种小小的运动,也琢磨一些事。结束了,再从这边回家。坐在这边,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让人聚焦、思考。有这么多书陪着,确实也有一种安全感。跟人打交道的安全感其实是很弱的,但是跟书在一起的安全感是更强大的。它们不会起来害我,这些书对人还有智慧的启迪,也是个陪伴,电子书没有这种感觉。

有时候我也不看书,就在这溜达,看书名,眼前跳出几个词汇,也会给人一个被启发智慧、被点亮的感觉。

风马牛:书架上有很多历史书。冯叔很喜欢读历史吗?

冯叔:历史书让你能看得更远、更深、更广、更透。因为过去的事情都做了结论了,是非、成败、对错,相对都固定下来了,掩饰的东西大部分都给揭开了,比如一个人的人设崩塌了,这就变成历史了,对吧?就变得真实了。所以我喜欢看真实的东西。想知道真实到底是什么样的,要看历史。

这个公司书房里的历史书比较多。

比如关于清末的历史书。比如《晚清七十年》,唐德刚写的。唐德刚写了很多,李宗仁的口述回忆录也是他写的。还有一些其他人写的晚清的历史。

因为晚清离我们现在比较近,从那以来,中国的社会、经济有很多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东西方的观念碰撞,我觉得这挺有意思。

{image=2}

书房还有一个美国人,史景迁写的书,史景迁是耶鲁的一个教授,他景仰司马迁,所以叫史景迁。《王氏之死》是他写的,还有康熙、乾隆年间的历史,他写了很多。他写历史像写小说一样。其实历史就是这么多,怎么表达很重要。

一个人对历史了解、关注,其实会让人感觉到这个人活得很透彻很智慧。因为未来都是历史的倒影,而且看历史很不容易说一下到底了,同样一件事,有很多人在说,有不同的看法,所以的话从中就可以有无尽的乐趣。

风马牛:您曾经在一篇文章里写道,您送过王石一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这套书有什么特别的吗?

冯叔:有一次,王石的办公室搬到一个新的建筑里,我说我送你一套书,就是《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上世纪 80 年代初,商务印书馆就开始陆陆续续地重新整理、翻译,把迄今为止引进到中国的世界文明的经典,分门别类整理,重新印制了一套。包括经济学、政治、历史、社会、法律,然后书封用不同颜色来标注。大概人类文明的经典,这一套基本上齐了,你有什么事你都可以找到一些参考,可以研究。书房里放这一套书,让我感觉到背靠着很多人类最聪明的人。

风马牛:书房里还有很多线装书。您能介绍一下吗?

冯叔:我很喜欢线装书,线装书很舒服很轻软,现在的书都很重,线装书特别轻。比如书房里这套《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首先,拿着特别轻,是缎面的,它有一种书香味,特别是纸的味道,是用植物做的。更重要的,这个书留白很大,可圈可点。

这个书房里放的线装书绝大部分都是《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这套书是 20 年前出的。

毛泽东在看《二十四史》的时候,有很多点评,有很多批注。比如说,他看到这一页时留了个批注,‘贾谊云: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image=3}

还比如,在另一页,批注‘朱敬则,政治家,历史家,年七十五’。

{image=4}

所以毛泽东看得好仔细。

20 年前这套书报价十几万,最后七八万块钱买的,纸放的时间足够长了,颜色都黄了。

风马牛:现在大家都忙,时间宝贵。书又特别多。冯叔有什么选书的标准吗?

冯叔:我觉得看书就跟喝水、呼吸、吃饭一样,是每天要做的事。传统的看书是看出版物,但现在广泛的来定义这个事,看书其实就是吸收知识,所以刷手机也算是看书,我是这么理解的。但是即使是这样子,在手机上看和翻书看,都有一个选择信息的标准,你怎么筛选信息?

一个是工具类的、经典类的,在哪个地方都得放着。因为这个东西是你最后的依托,放着不一定每天要看,但是我得有你得有。比如说《道德经》,或者其它的经典,任何时候看,对你都是正面的,没有坏处。

人一生总得跟书打交道。有一种书叫公版书,比如四大名著,谁都可以印,这就是中国人的符号,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不知道《红楼梦》,不知道《三国》、《水浒》,你好像不是中国人似的。这类书我觉得属于生命中必备的书。

第二类,是帮助你思考你当下的问题,解决你的一些疑难问题的书。比如我在思考房地产的转型,我也会专门找一些房地产的书来集中看一下。

我前些天看了一本讲美国芝加哥房奴的书,房奴这个词,十几年前在我们中国也经常被提起。另外,房地产的历史,香港的房地产,美国的房地产,等等。我要做这个事情,我要解决当下的一些问题,我干什么,我要思考,我就得看什么书。做得未必比别人好,因为做还要很多其它条件,但至少我的思考,我看的东西,我了解的行业的变化规律、未来,我是清楚的,能避免错误。

还有一类书,纯属兴趣。我比较喜欢猎奇,所以就看一些稍微古怪一点的,猎奇性的书,比如,有一段时间我觉得特种部队很酷,为什么特种作战变成现在作战最主要的一个模式?好奇,于是我找很多特种部队的书来看。

也可能突然好奇怎么这么多人跳楼自杀,我就专门找研究自杀的书来看,比如《自杀论》。

所以,这几十年下来,我把好奇的事都弄明白了,这是兴趣,最后就变成了知识。因为好奇心,所以读书有时候我读一些挺猎奇的书。

当然还有一些书跟前面都没关,叫做消遣。这段时间什么也不想干,还不想太难受,想舒服着,这叫消遣,就看一些文艺、艺术类的书,没有任何压力的书。比如最近我在看我的学长贾平凹出的一本小说,叫《暂坐》,这本书才 20 多万字,但写了两年。

其实生活中就是这么几种事,你要生存,你的视野要进步,你要满足一些好奇心、兴趣,另外要排遣、消遣。根据这个来选书。

{image=5}

风马牛: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因为每读一本书,都相当于和作者对话,作者提供一种可能性。那么书读多了,就仿佛是无数个人在给读书人提供方向,提供可能性,读书的人会不会更困惑了呢?

冯叔:这就相当于你身边有 100 个聪明人给你讲,讲的都是对立的,相反的,你也不知道怎么判断。还是要回到我们最原初的事,就是你自己要有一个价值判断。

当然,跟我三观不合的书,我也看,但它不会影响我。如果你自己三观不确定,你天天看书,越看越糊涂。

看书的时候,其实你在潜意识里,会自觉不自觉地用你的三观剪裁。如果你自己的三观都是不停地变的,那看书就没有意义了。

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你留下的都是精华,这样对你自己人生来说,是丰富,而且让你能够过得更好。

总之,读书就像吃饭,睡觉、呼吸空气一样,是生命的一个部分,是活着的一个必要条件。人缺少书的陪伴,缺少知识的滋养,就像缺少水和粮食一样,会死去。读书、爱书,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然后夸奖你,而是活着的一个基本条件。

读书于我,相当于成长过程中的一个营养,一个助力,也是一个陪伴。所以我爱读书,也希望和大家一起读书,分享人生的进步、快乐和成长。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王蒙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