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55190

可降解产业火爆:昂贵的原材料与接不住的订单

新浪财经综合2021-03-15 00:57:437

原标题:可降解产业火爆:昂贵的原材料与接不住的订单

来源:北京商报

今年1月1日起在全国生效的“史上最严‘禁塑令’”使可降解产业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正如市场所期待的,在可降解行业QQ交流群里,产品资讯每天都在火热刷新。“我这边刚接到一笔200万支可降解吸管的订单,我家只做其中的一种,其他兄弟家的可降解吸管产品可以把报价发我。”汪玲恩注意到这条信息。“客户需要什么材料的吸管?”他迅速按下发送键询问细节。

汪玲恩是浙江植物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植物源公司”)的销售总监,禁塑令让他的春节变得尤为忙碌。除了原本期待的需求量增长,让他措不及防的是,春节后遇上了可降解原材料市场暴涨。成本提高、订单不及预期,这个产业在短短半年时间里如雨后春笋般疯长,却又如釜底抽薪般面临着原材料产能短缺的重压,不少可降解中下游企业开始遥遥观望。

庞大的替代市场

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被称“最严限塑令”,也被认为是“禁塑令”,其中便提到,2020年底全国范围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吸管。今年1月起,全国塑料吸管禁令生效。

受限于禁令,奶茶店率先站上风口浪尖。去年底,蜜雪冰城通知全部门店将不可降解塑料吸管更换成纸吸管。蜜雪冰城一位市场经理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1万多家门店使用的全部都是纸吸管,基本上已经没有传统塑料吸管了。此外,记者走访朝阳大悦城周边奶茶店发现,Coco、奈雪的茶、喜茶店内同时备有纸吸管和可降解吸管,一点点奶茶则仅提供可降解塑料吸管。

在诸多领域,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替代作用也加速显现。今年,在北京、上海等直辖市、省会城市的商场、超市以及餐饮打包外卖等领域,不可降解塑料袋也逐渐销声匿迹。近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消保委实地消费体察了1640家企业发现,禁塑新规在商场的落实率达到了78.6%,超市为77.5%,外卖为75.6%。

可降解制品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根据《意见》要求,我国将以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为导向,研发推广性能达标、绿色环保、经济适用的塑料制品及替代产品。根据东吴证券研报测算,按照相关政策的实施时间线,到2025年禁塑令完成实施后,可降解塑料替代空间将达到250万吨,形成500亿元左右的市场规模。

“面粉都比面包贵了”

相比于纸制品,可降解塑料在代替传统塑料方面优势更加突出。但价格因素仍制约着市场选择,从事全降解吸管生产的小东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市场上的纸吸管平均下来大约0.1元一支,植物全降解吸管0.15元一支,大约贵出35%。

本就相对较高的价格在行业狂飙中更有难收之势,而原材料涨价也开始困扰整个可降解中后端产业链。“目前原材料产能不足,价格被市场炒作得大幅上涨。就拿PBAT来说,国产的在年前进价24000元/吨,年后到现在已经涨到每吨3万元了。PBS也涨过了5万元,PBS作为耐高温吸管的重原要原料,市面上很难找到现货。”汪玲恩说,“对我们改性加工企业来说,也面临着压力。”

植物源公司主要将PBAT、PLA等可降解材料进行改性加工,再提供给制品厂制作成吸管、刀叉勺等产品。春节后,公司接到大量订单,在未调价前,这些订单已经全部被客户抢购了。汪玲恩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我们的订单每月出货量在500吨以上,现在由于原材料供应不足,我们也不敢再去接更多订单了”。

对此可降解材料中间商周豪也深有体会。“有些公司原材料涨了200%,导致下游企业订单量减少,我接手的实际订单只有预期的1/4。”周豪称,“上游原材料市场暴涨,会造成两个影响。一是以前的订单是由统一价格接的,现在成本核不上了,就会导致出一吨货亏一吨货;第二是会出现投机倒把的行为,比如一个下游厂商可能会发现不用自己去加工制作,直接把原材料卖掉就能挣不少,一吨原材料就能挣7000元”。

“这样一来,原材料的价格就被炒作得更高了。”汪玲恩说。为了应对原材料涨价的难题,汪玲恩透露,植物源公司也在考虑做出调价,估计调价幅度在2000元左右。同样面临压力的东莞众塑降解材料有限公司也对产品进行了调价,公司业务人员刘峰感慨道:“现在价格太高了,面粉都比面包贵了,谁还买面粉做面包啊?”

不愿意再做“面包”的企业包括远在青岛的一家塑料制造公司。这家公司原本同时有可降解和不可降解塑料吸管业务,但公司销售人员陈肃告诉记者,“涨价涨得没法生产了,全降解吸管比普通吸管价格涨了四倍,没有订单,客户只订传统塑料吸管,我们也就停止全降解吸管的生产了”。

市场调节进行时

原材料产能不足、疯狂涨价,中下游企业或赔本,或停产,或观望,这一切使可降解产业渐渐自缚手脚。周豪直言,“从宏观上看,整个产业闭环最终要回到消费者手里,或者由国家提供补助。一旦成本过高,下游市场吃不下来,肯定会影响出货量”。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曾深入参与到2020年《意见》的研究制定工作中,该协会会长、中关村国联绿色产业服务创新联盟常务理事长朱黎阳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塑料污染治理政策加快落地,可降解塑料成为炙手可热的替代产品,相关产品需求量不断增长,各路资本蜂拥而至,导致上游基础原料供应趋紧,价格上升,可降解塑料产品的价格自然就水涨船高。但随着可降解塑料产业发展逐步成熟,全产业链达成共识,生产成本会逐步降低,这是一个市场规律的正常过程,企业终将获得环保与成本的双重效益。

首都经贸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陈及也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原材料涨价与市场预期有很大关系,投资、设备进入,可降解原材料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但这也可能导致恶性竞争,从引导产业和监管上应当还有相关的配套政策出台,避免过热的炒作伤害产业的正常发展。

今年,金发科技、瑞丰高材、恒力石化、金丹科技等可降解行业上市公司已纷纷加大扩产能布局。其中,金发科技在建的6万吨PBAT生产线将于年内投产,预计到今年底,公司产能将达到18万吨;瑞丰高材拟投资不超过2.3亿元建设年产6万吨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PBAT(二期)项目,预计于今年第三季度竣工。

“只要产能上来,价格成本拉下来,整个产业闭环摊到消费者头上的时候价格少一些、市场吃得下,这就是一个正态的发展方向了。我估计价格趋稳大概需要等到八九月份。”周豪说。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吕银玲

责任编辑:杨亚龙

0007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