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4817

少数派投资:小米入局造车 新旧势力难分高下

新浪财经-自媒体综合2021-03-31 17:01:070

投资研报

【机构调仓】董承非、杨浩、归凯、李晓星、谢治宇等调仓踪迹曝光(名单)

【硬核研报】碳减排高达73%,可能是“碳中和”最被忽视的板块,又迎来涨价潮,3大龙头将充分受益!

【券商荐股精选】一季净利大增4.5倍,新赛道喜迎收获,电子连接器龙头迈入高速成长期

https://www.sinadaxue.cn/#/sina/single/23mk2njj2k9j?parentType=column&parentId=6273e22402aa4630a1277ebfa2991b69" target="_blank">【碳中和动态分析】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将成为能源电力消费增量的主体

小米入局造车,新旧势力难分高下

来源:少数派投资

昨日,在小米的新品发布会上,雷军宣布,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并将在未来10年内投入百亿美元。雷总表示,造车是自己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并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汽车而战。

至此,智能汽车行业已经吸引了世界顶级的互联网公司、ICT公司、传统汽车制造商、Tier 1供应商、造车新势力、移动出行平台公司、动力电池公司、地方政府等入局,每一方都期望在这个大蛋糕中分一杯羹。

产业界先后入局,投资界也火速行动。

昨日晚间,长城汽车公告显示,高瓴资本旗下私募跻身公司第十大股东。此前,高瓴还通过二级市场买卖、定增等方式,投资了小鹏汽车、理想汽车、特斯拉、宁德时代、恩捷股份、比亚迪等公司。

从产业界与卓越投资者的行动来看,智能汽车无疑是一个有光明前景和广阔市场空间的行业。但从二级市场投资的角度看,行业已经明显走过了最开始的炒作阶段。

玩家众多、竞争激烈,远远看不到护城河的建立——这些特征使得挑选出未来的赢家变得困难。普通投资者到底如何选择?

以下从几个角度做一些思考,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硬件与制造仍旧重要

“软件定义汽车”这句话一度非常热,点明了下一代智能汽车上,软件才是核心。笔者对此也表示认同。

但另一方面,它容易使人忽略智能汽车硬件与制造上的机会。

以特斯拉为例,马斯克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投入非常巨大,其芯片从NVIDIA PX2转换为FSD,算力提升3倍;在此基础上,真实性能(MAPS)却提升21倍至2300FPS——这中间的差距都是软件算法的功劳。

但一向天马行空的马斯克痴迷于对“未来”技术的定义,对做工的管控却并不精细,甚至有一定程度的忽视。洗车时车窗漏水、行驶时玻璃车顶被刮飞,特斯拉的这些新闻并不鲜见。如此粗糙的做工在传统车企看来,完全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安全、稳定的制造能力,或者一个靠谱的代工厂,对小米等新势力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一种“核心竞争力”。这一点上,比亚迪等国产品牌,以及大众、丰田等传统车厂做得更好。

除了制造能力以外,“硬件”也是投资方向。

这部分增量主要体现在自动驾驶相关的芯片、传感器上。

以蔚来最新发布的ET7为例,其搭载了11颗摄像头、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1个激光雷达,并且直接使用了4颗最强的英伟达Orin芯片,算力达到1000TOPS以上。

作为对比:实现有条件的L3级自动驾驶,芯片算力仅需30-60TOPS即可。

由此可知,蔚来走了一条“预埋硬件,软件后续升级”的路——先超前预埋硬件,日后再通过OTA将自动驾驶等软件算法升级,不断提高车辆智能程度及自动驾驶等级。这也是目前大多数车厂的共识。

类比苹果在2010年发布iPhone 4后,安卓、苹果阵营都进行了一段长时间的、提升各种硬件配置的时期,进而催生出了很多果链、安卓产业链大牛股;当前,各大车企可能也在经历这样一段时期——不断提高新发布车型的硬件配置,进而带来很多投资机会。

从软硬件关系看小米选择

很多人在意的一个问题是,这么多高科技公司、造车新势力入局,传统车厂还能活下去吗?我还能投资传统车厂吗?

从电动汽车架构的简化、软件定义汽车这两点来看,传统车厂在技术上的核心竞争力可能被大幅削弱,但这并不等同于他们会就此消亡。

回归生意的本质,汽车行业解决的问题就是将人或物做物理地点上的转移,其他一切改良,都只是增强用户体验而已。

汽车厂的目标是要卖出更多的车,并提供更大的附加值。但目前的自动驾驶技术能够提供的附加值很低,因为成本还非常高。比如一颗64线激光雷达,售价高达8万元人民币左右;在软件算法上的研发投入,动辄几十亿。因此降本之路还有很长。

所以在当前阶段,专门研究自动驾驶技术的科技公司,不论从技术、人才上,还是从财务压力上,可能都更占优。毕竟,传统整车厂的很多技术与零件都来自于供应商,而并不是他们自身。因此整车厂作为“组装厂”的定位不大可能改变。

最轻松的生意模式永远是轻资产运营,形成一个牢不可破的生态系统,然后“躺着赚钱”,比如拥有巨大流量的微信。相比起来,制造和运营其实是“脏活累活”。

从这个角度说,我个人更看好提供核心技术的科技公司,然后是组织架构更加合理、历史包袱较轻、更容易转型的新势力。其中,比亚迪算是一个异类,它介于新势力与传统车厂之间。

那么,为何小米选择相对困难的造车,而不是仅仅提供软件或核心解决方案?我认为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1、自动驾驶算法领域竞争已经足够激烈,特斯拉NOA、小鹏NGP、蔚来NAD等等,而小米并没有这方面优势。

2、小米在IoT领域积累颇深,音箱、扫地机器人等各种设备连接数已达3.25亿台,造车会与现有的IoT生态圈产生协同,这也无怪乎发布会上小米展示的第一台车是房车。

3、直接造车,对产品品质的把控、流量入口变现的把控都会更加精准。

结语

智能电动汽车是一个天花板很高的行业,足够容纳很多大型公司一齐进入。也许,现在是一个蛋糕做大的过程,各个玩家都会受益。

但作为投资人,究竟是选择软件厂商还是硬件厂家?究竟是新势力还是传统车厂?恐怕在行业早期,判断并不容易。参考高瓴的做法,也许押注行业比押注公司更加合适。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张书瑗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