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你”基金 需要保壳吗?
原标题:“迷你”基金 需要保壳吗
4月以来,新基金发行遇冷。不仅爆款基金难觅踪迹,首募不足延期甚至宣布发行失败的案例也屡有出现。业界重新将目光投向一个老话题:“迷你”基金数量动辄以千计的当下,拼命发行新基金的意义究竟何在?保壳“迷你”基金,能否成为取代滥发新基的手段?
其实,这个困惑一直在缠绕着公募基金业。在上百家公募基金公司不遗余力的营销之下,各种类型近万只基金产品如走马灯般从投资者面前掠过,很容易有不知从何下手的无力感。而投资者们追逐知名基金经理的情况愈演愈烈,很大程度上也是这种无力感的体现。于是,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发现,从它们最关心的规模角度,新基金发行的边际效益正在快速递减。
但与投资中“知易行难”类同,诸多基金公司虽然明白这个道理,却又步调一致地认为,新基金发行仍是保规模、增规模中不可或缺的手段。此举背后的逻辑,仍是源于存量博弈的理由:假如A公司减少新基金发行,而B公司大举发行新基金,在渠道利益的推动下,B公司的申购量很有可能就来自于A公司的赎回量。换句话说,即在公募基金行业的规模竞争中,此消彼长是大家咬牙比拼新基金发行的核心理由,尽管不少时候,其实就是赔本赚吆喝的买卖。
新基金无序扩张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迷你”基金数量的激增。根据数据,近万只基金产品中,“迷你”基金已经高达约三千余只,而且还在伴随着行业二八分化的加剧而不断攀升。更糟糕的是,这些产品的存在,常常给持有人带来非常差的投资体验,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公募基金行业积累了大量负面因素。
有些中小基金公司,已经承受不住“迷你”基金保壳的压力,开始批量清盘旗下的“迷你”基金。但对于仍有余力的基金公司,尤其是大中型基金公司来说,依旧不愿意开启清理旗下“迷你”基金的举措,保壳意愿浓烈。正因为如此,公募基金行业的“迷你”基金数量在清盘公告频频出现之后,并没有显著的下降。
事实上,“迷你”基金数量的庞大,已经成为横亘在公募基金发展瓶颈中的一个大问题。这种无序扩张的持续,只会让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花费的代价越来越大。不少业内人士就曾呼吁,无论从行业发展还是从投资感受角度,保壳“迷你”基金毫无价值,大中型基金公司应该勇敢破局,让基金数量与行业发展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富国创新科技近两年大涨132.07% 李元博新基金7月24日发行
经过一波大幅上涨后,上周,A股出现一定的回调。但近两年,在结构性行情之下,公募基金已取得不俗的整体表现,根据海通证券数据,截至6月30日,混合型基金近两年平均回报率38.24%,由李元博管理的富国创新科技尤为突出,最近两年总回报132.07%,在同期可比的463只强股混合型基金中排名第3。据了解,拟由李元博担纲基金经理的富国创新趋势股票型基金将于7月24日正式发行。0002何去何从? 新公募“闯关”失败数量再增1家 联储基金中止审查
继本源、安邦、太平洋、苏宁、不二、景泽、国鑫等7家拟设立公募基金公司被中止审查后,拟设立申请公募基金的联储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简称“联储基金”)也出现在中止审查列表之中。截至目前,已有8家拟设立公募基金公司被监管中止审查。今年爆款基金频出,而在当下17万亿规模的公募基金中,基金公司的分化也愈演愈烈,有的新基金公司发展似乎也陷入困境。又一拟设立公募基金被中止审查0001信达澳银旗下迷你基金扎堆 超九成主动权益产品年内飘绿
信达澳银旗下迷你基金扎堆超九成主动权益产品年内飘绿丨基金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11日,信达澳银基金旗下有26只主动权益类基金年内收益率告负,其中信达澳银中小盘、信达澳银领先增长两只基金年内收益率跌幅超过10%,分别为12.25%、15.07%{image=1}《投资时报》研究员齐文健0000分级基金整改最后3个月!高溢价风险提示密集来袭
中国基金报记者张燕北距离分级基金的最后告别还有不到3个月,存量产品加速整改。近期,分级基金密集公告,召开持有人大会,决定基金去向。招商中证白酒、兴全合润分级等百亿级分级基金已公布整改方案,拟转型继续运作。同时,部分分级基金仍持续高溢价,基金公司紧急提示风险,防止投资者盲目跟风炒作。分级基金密集转型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