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仑:不要把读书这事搞得太隆重
来源:冯仑风马牛
{image=1}
问:冯叔,读您的文章发现,您读过很多书。很好奇您是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以保证有时间读书的呢?
冯叔:我觉得,首先是,不要把读书这事搞得太隆重。
为什么这么说?
过去的科举时代,农耕社会中,社会封闭,经济不发达,读书人跟非读书人在职业上就天然是分开的。而且,跟文字打交道的往往都是特权阶层,所以就形成了我们中国人特别崇文的现象。
但是现代社会越来越开放,文字记录越来越多,媒体也越来越多,读书应该变成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把它理解为吸收知识,然后提高自己能力的行为。
从这个广泛的意义来说,我觉得读书是一件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事情。尤其是现在手机这么方便,不用手捧着一本书,用手机下载一本电子版的也可以看书。
所以我觉得,读书应该是一个习惯。就像是健身锻炼。以前这是运动员的事情,但是现在大家也都乐意去健身房里呆一两个小时。或者是像女孩子化妆,当然现在很多男孩子也开始化妆了。把读书变成一个吸收知识和不断提升自己的习惯就好。
我觉得读书这个习惯非常重要。一个人过了青春期之后,自己能看书时,就会有一个特别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那就是自我学习的能力。比如说,我不懂化学,但我现在要投资的公司是跟化学有关,给我一本书,我死磕几天,没准我也能弄个八九不离十。这叫自我学习能力。如果没有这样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可能就傻眼了,事情就搁那,停掉了。
我有一个好朋友,叫杨小凯,他是一位经济学家,现在已经去世了。他年轻的时候蹲监狱,因为有很好的自学能力,他在监狱里读完了大学数学和英语,从监狱出来以后,去国外读书,直接读研究生,读经济学博士,然后成为很著名的经济学家。可以说,他当年是因为有很好的自我学习能力,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
而对我来说,我现在也没法界定什么时间一定用来读书。以前在机关、在学校工作和做研究的时候,读书的时间特别确定,因为读书是工作的一部分,是‘饭碗’,那从上班到下班,就得干这个。现在反倒非常随意,有空时就翻一翻。有时出门也会带本书,可能一路上也没看,但是心里觉得踏实。
{image=2}
问:冯叔,您曾经在文章里提到过,读书要多读经典。您觉得,什么样的书算经典?
冯叔:我觉得,经典有几类。一类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结晶。比如说四大名著,它们是中国人特别重要的文化符号,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不知道《红楼梦》,不知道《三国》、《水浒》,你好像不是中国人似的。
有一个做出版的朋友告诉我,即使到现在,《红楼梦》每年在中国也能卖 200 万册。我很好奇,‘怎么还能卖得动呢?’他说,‘又一茬小朋友在买。’很有意思,中国的家长,只要孩子到一定的年龄,都会让他们看四大名著。
当然四大名著中,红楼梦是作者创作完成的,文学程度比较高。而另外三本,最开始都是说书人说的,故事性强。但是,哪怕它们的文学性相对弱一些,也是文化记忆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其实每个民族都有这样的传说、故事、史诗,都是经典。
还有一类属于‘比较局限’的经典。比如说,我们读经济学,有经济学的经典;读哲学,有哲学经典;房地产有房地产的经典;化工有化工的经典。也就是说,经典的概念也在分化,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行业,都有属于自己的经典。
《蜗居》丨房奴不完全取决于社会
也在于个人
问:在之前的直播中,您也提到过《房奴》这本书。为什么会想到看这本书?
冯叔:‘房奴’这件事,说远一点,从工业革命那时候起,就一直有。在工业革命原始积累的时候,血汗工厂的工人住的条件特别差。
这一直是个社会问题,住房是社会公平的一个标志,我也很关注年轻人的住房问题。
《房奴》带给我的启发是解决住房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抓手,政府提供公共政策,提供一些基本的住房,另外也在于个人怎样打理自己的人生。
比如说你在上海买套房 1000 万,一种办法是成为房奴,凑了几百万的首付,然后开始供房,弄得两口子生活都很紧张。你也可以换个方法,租房子,租房实际上很自由啊,从浦东去浦西也好,从上海到杭州也好,说走就走,对吧?一下子你就生活放松很多,否则你辛辛苦苦工作 40 年,房子是归你了,可是 70 年也快到期了。所以是不是房奴不完全取决于社会,也在于个人。
责任编辑:李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