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派投资:千金难买早知道 投资不能做“事后诸葛亮”
原标题:千金难买早知道,投资不能做“事后诸葛亮”(少数派投资)
来源:少数派投资
前段时间重温了一部叫“大空头”的电影,主要讲述了华尔街几位眼光独到的投资鬼才在提前看到了泡沫背后的虚假繁荣,通过做空次贷而大幅获益,成为少数在金融灾难中大量获利的投资枭雄。
其中,有一个细节让笔者印象深刻,基金经理马克·鲍姆通过走访次级贷款人群,发现大量无收入人群都能获取巨额房贷,从而决定做空美国房市。但他的决定,遭到了华尔街同行们的嘲笑,有同行甚至私下里嘲笑他是送钱的傻子。
在2007年,几乎大部分的专家都预测,接下来的几年,全球经济会一片大好。而仅仅只是一年,全球金融危机却爆发了。
事后,那些原本看好经济的专家,又开始给出一大堆原因,来描述经济危机发生的原因,仿佛人人都能成为那位基金经理马克·鲍姆。
俗话说“事后诸葛亮”,就是在事情发生了之后,以为自己料事如神。在行为金融学上,有个名词,叫做“后见之明”的偏误。
那些事后轻描淡写的言论会给人错误的暗示,让人觉得危机是容易被预知的,使得人们心中存有一种致命的错觉,即这个世界比事实上更可知。
投资中这样的心理其实很常见。
在年前那波市场快速上涨的行情中,你可能会经常看到身边的亲戚朋友在朋友圈,微信群里晒自己股票或者基金的收益率截图。表达的意思,大多是自己选股,选基金的能力出众,所以选择到了这些表现好的标的。
这就是一种“后见之明”,因为短期的市场波动,有很大的运气成分,收益未必真的是来自于自己当时的逻辑判断。去年几位知名的网红公募基金管理人,今年业绩表现暂时不太理想,就受到很多投资者的非议。
其实管理人并没有很大变化,只是市场在变,人心在变。
当投资人账户发生损失的时候,也容易产生这样的心理:
“早知道我就选另外一个基金了。”
“早知道我就不买入了。”
所谓千金难买早知道。如果时光倒流回到过去,在当下的时间点和环境,根据当时的信息,其实你未必能做出更好的决策。
心理学家也给出了解释,人们即使对事物的预见性判断出现了错误,也会通过选择性的记忆,误以为假如重来一次,自己就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导致了后见之明偏差。事实上,回到当初的情境下,正确的选择并不能轻易做出。
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说:
“生活是正着去活,却是倒着去理解。”
后见之明偏差会对人们投资带来一些错觉,让投资人或过度自信、或过于谨慎,从而影响理性判断。
那么,如何克服这种错觉呢?
首先,我们要尊重“当下”,不能把“当下”的信息带回“过去”。
如果你用当下的信息回头挑选股票和基金,你可以轻松的挑选出最优秀的标的,画出最完美的净值曲线,但这样做并不能给你带来真正的帮助。虽然积极反思过去的决策,对提高决策能力大有裨益,但要时刻提醒自己, 你在那个“当下”,是否有真的有能力做出正确的决策。
其次,应该要学会把眼光向前看。
《圣经》上有一句名言:忘记背后,努力面前,向着标杆奔跑。
无论你当下的投资业绩是好是坏,重要的思考基于当下的情况,下一步应该如何做决策。思考在未来应该如何减少亏损,如何积累复利。
值得一提的是,即使你知道了这些本能行为,也不一定能够避免它们的干扰。我们选择潜在风险小,而收益风险差值大的投资标的,也是要让投资者可以安心投资、放心投资,真正把财富积累起来。
责任编辑:张书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