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奈雪的茶”,频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深层原因
原标题:起底“奈雪的茶”,频现食品安全问题的深层原因
{image=1}
刚上市一个月,奈雪就让消费者失望了。
花朵财经原创
蟑螂乱爬、水果腐烂,这是在奈雪遇见的两种“美好”。
8月3日凌晨,一条关于“新华社记者卧底奈雪的茶打工”的消息冲上热搜,一时间奈雪的茶遭到了众多网友的笔诛。
据新华社报道,记者通过随机应聘卧底“奈雪的茶”,发现其多家分店存在蟑螂乱爬、水果腐烂、标签不实、抹布不洗等问题。
事件一经曝光,立即激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有网友直言:“奈雪卖这么贵,卫生还这样子,喝的不是智商税吗?”此言一出,立即收获了近3万网友的点赞支持。
{image=2}
针对被曝光一事,奈雪随即做出了回应,声称已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对涉事门店展开连夜彻查、整改。
不过,奈雪不出意外的致歉,仍难掩质疑四起之声。比如,奶茶店都大同小异,有问题的或并不止记者卧底的这几家店。
此外,随着门店数量的不断扩张,奈雪并未体现出规模效应,成本始终居高不下,甚至已资不抵债,似乎正是奈雪顶风作案,频频上演食品安全问题的真实缘由。
换标再卖,并非个例
作为深受年轻人追捧的奶茶,奈雪又一次地让消费者失望了。
日前,据新华社报道,前不久,记者应聘进入奈雪的茶北京西单大悦城店,成为一名实习茶饮师。上岗当天,便看见一只指甲盖大小的蟑螂,从面包展柜底部爬向面包制作间。
随后记者立即报告同组值班店员,但得到的答复却是“没事,不用管它”。水吧、面包房有蟑螂,在许多店员看来似乎十分正常。
其次,在奈雪的茶长安商场店,一些发黑的芒果被提醒去掉“黑色”部分继续使用,不要浪费。甚至还存在一些标签纸等杂物不小心掉进芒果泥里,杂物被挑拣出来后芒果泥继续使用。
除此之外,一款“软欧包魔法棒”系列产品,按要求应在4小时内售完。但员工会将未售完的产品及时更改时间标签再进行售卖。
记者在工作中还发现,员工用的手套,几乎从不更换。且当遇到客流高峰期,工作人员甚至很多时候不戴手套直接处理食材。而在多次询问店员一块抹布擦几十个盘子是否需清洗抹布时,得到的答复是“完全不用”。
随着负面舆论持续发酵,针对被曝光问题,奈雪立即做出了回应,声称“品质一直被视为公司的生命线”。
{image=3}
然而实际上,奈雪涉食品安全问题,并非个案。而此次澄清也被众多网友戏称为:“不像是道歉,像是在狡辩,还请了诸多水军。”
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5月9日,江西省电视台《都市现场》曾报道,消费者在奈雪的茶南昌百盛优客城市广场店购买的欧包,出现草莓变质长出白毛的情况。
且在第三方消费者投诉平台黑猫投诉网上,奈雪的茶相关投诉亦数不胜数。其中,有消费者发现面包发霉的、有投诉将未卖出的饮品贴上新标签的、还有多人喝了后感觉身体不适导致肠胃炎的。
过期品换标签再卖的真实缘由
针对奈雪广泛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巨大的成本开支始终蚕食着公司的盈利空间,无法获取一个良性发展的方式,疑似是奈雪腐烂水果继续用、过期品换标签再卖的主要原因。
根据招股说明书显示,2018年~2020年,奈雪实现营收分别为10.9亿元、25.0亿元、30.6亿元,年内亏损分别为6972.9万元、3968.0万元、2.03亿元。亏损金额呈扩大趋势。
理论上讲,品牌连锁经营的公司,营收利润会随着规模的扩大而提升,成本也将随着规模的扩大而慢慢下滑,这属于规模效应。但经营了6年的奈雪,随着门店数量的不断扩张,并未体现出上述的规模效应。
在过去短短三年间,奈雪门店数从2018年的155家,增长到了2020年的491家。然而,伴随着规模的扩张,奈雪不仅单店销量未能提升,反而经营效率显著降低了不少。
2018年~2020年,奈雪旗下门店平均单店日销售额分别为3.07万元、2.77万元、2.02万元,单店业绩呈下跌势态。与此同时,奈雪同店利润率也在持续下降。2018年为24.9%,到2020年已下降至13.5%。
{image=4}
进一步研究发现,奈雪盈利能力下降根本原因在于,成本压力攀升,失效的规模效应所致。
2020年,奈雪的材料成本高达11.6亿元,同比增加26.6%,在总收益中占比连续三年呈上升势态,从2018年的35.3%上升至2020年的37.9%。从数据上看,奈雪的采购成本明显没有出现规模效应,即未因采购规模扩大而出现单位采购成本下降的情形。
从经营数据来看,奈雪更已资不抵债,且恶化环境正在不断加深。2018年~2020年,奈雪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108.17%、107.29%、112.81%,归属母公司股东权益分别为-1.07亿元、-1.46亿元、-4.24亿元。
不难看出,如何压缩成本,提升盈利空间,成为了奈雪的当务之急。
但很显然,低成本与高品质,很难做到鱼与熊掌兼得。由此可见,经营压力或许是造成奈雪忽视食品安全的主要缘故。
难寻规模效应,成长逻辑被证伪
一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如果持续扩店不能带来规模效应,奈雪的成长根基与逻辑将发生动摇。
在餐饮行业,一个品牌的成长性与资本市场估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门店是否能持续扩张,而对于持续融资开店的企业而言,开店的根本目的就是形成规模效应。但奈雪在疯狂扩张后,显露出每况愈下的运营效率,无不尽情揭示了奈雪的故事将很难演绎下去。
资本市场对奈雪成长逻辑被证伪,似乎早有预感。
与“现制茶第一股”高大形象不同的是,自奈雪成功上市以来,公司股价表现持续低迷。截至8月3日,公司股价报价为9.72元/股,上市以来短短24个交易日,股价跌幅接近50%。
如今,热衷于疯狂扩张的奈雪,已常常被拿来与在隔壁咖啡赛道上红极一时的瑞幸咖啡做比较。同样是烧钱扩张不止,还越卖越亏,质疑声音自然也就不绝于耳。
{image=5}
但不可否认,赔本赚吆喝的奈雪,赶上了最好的时刻。
据灼识咨询披露数据显示,我国现制茶饮在2016年开始快速增长,2015年~2020年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1.9%,2020年市场规模为1136亿元。预计未来5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进一步提升至24.5%,到2025年市场规模达3400亿元。
不难看出,现制茶赛道是一个增速潜力巨大的蓝海市场。但眼下市场虽大,竞争同样也十分激烈。如今,在火热的赛道上,最不缺的就是新晋品牌。
据安信证券披露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约有34万间现制茶饮店。其中,连锁品牌约有1万个,连锁高端现制茶饮品牌约有100个,平均每个品牌拥有门店24家。2021年上半年,现制茶融资规模达53.42亿元,远超2020年披露金额17.03亿元。
在你拥我挤,行业“内卷”严重的势态下,一直无法打造出规模效应,加之为压缩成本疑似降低品质的奈雪,接下来如何做好品质与成本的管控,无疑是其难以跨越的一道坎。
责任编辑:王蒙
胡厚崑:华为业务大方向没有改变 明年机遇和挑战并存
3月31日,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在年报发布会上表示,华为业务的大方向是没有改变的,会围绕云、数据和计算持续发力,让云无处不在,让智能不所不及。“2021年机会和挑战并存的一年,一方面看到了社会数字化的机会,另外也认识到前进道路上有这样那样的障碍和困难。但不管怎么样,华为从战略要保持定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华为这样创新的企业,在人类社会的创新中,有价值的。”0001租金腰斩引爆成交量 谁在抄底北京CBD?
◎文法治日报《法人》全媒体记者李夏{image=1}▲北京国贸CBD近日,《法人》记者走访了北京国贸、东四环、南二环的多处写字楼发现,2021年第一季度,北京部分写字楼租金仍处在低点。但各种迹象表明,CBD商圈写字楼呈现回暖态势,3月份,不少商家正在抄底CBD写字楼。一季度租金同比下跌7.0%0001李斌:特斯拉是降价脉冲式销售 蔚来不降价用口碑增加订单
3月2日,蔚来汽车2020Q4及年度财报会上,蔚来董事长李斌谈到特斯拉ModelY降价,他表示特斯拉经常搞个大新闻收割一批订单,但这是脉冲式的销售,蔚来不降价,要持续的长期的发展用户,不像别人受季节和短期影响大。责任编辑:张亚楠0000消息称万达商管最快年底前在香港上市 估值达300亿美元
澎湃新闻记者李晓青8月9日,有消息称,大连万达集团旗下的商业地产管理项目——万达轻资产商管公司正在完成一轮金额达200亿元的Pre-IPO融资,计划最快将在今年年底前在香港上市,此轮融资或将使其估值达300亿美元。对此,大连万达集团还未有官方回应。0000SHEIN三千亿估值背后的600万中国“厂妹”
来源:钛媒体文丨霞光社,作者丨麻吉张蔷,编辑丨沈石当许多人第一次听说SHEIN时,这家神秘中国服装巨头的估值已经超过了3000亿元。凭借超强的供应链整合能力,SHEIN将“快时尚”和“直达消费者”模式进一步升级,打造出所谓的“实时零售模式”。一件服装从中国生产线到国外买家手中,仅仅需要一周时间。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