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纬锂能牵手格林美锁定百亿镍"期货" 动力电池闭环回收成趋势
投资研报
【机构强烈推荐8只股票】这家公司半年报实现大幅增长,超出市场预期!市占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看涨空间50%
【硬核研报】前沿技术突破,千亿锂电池市场迎来大变局?安全性、成本优势显著,铜价上涨背景下,电镀铜/铝箔加速渗透可期,这些电池巨头正疯狂扩产
【硬核研报】折叠屏手机放量!“柔变”到“叠变”趋势下,手机玻璃盖板渗透率和价值量双升,“超薄柔性盖板玻璃龙头”还有50%涨幅空间?
【硬核研报】“导弹、四代机”提质补量带动军用钛材市场快速增长!三家子公司科创板上市在即,占据军工高增长赛道的钛材龙头业绩爆发期将至
8月9日,亿纬锂能发布公告,称其已与格林美签署《10000吨回收镍产品定向循环供应合作备忘录》。亿纬锂能是国内动力电池供应商之一,格林美则是业内较领先的废旧电池、钴镍资源回收利用企业。这两家头部企业的突然“牵手”的原因,业内有多种看法。
动力电池产业链上本来没啥关系的两家头部企业突然“牵手”了。8月9日,亿纬锂能发布公告,称其已与格林美签署《10000吨回收镍产品定向循环供应合作备忘录》。
根据上述备忘录,亿纬锂能将报废的含镍动力电池以及电池废料提供给格林美,而自2024年起,格林美将向亿纬锂能供应每年1万吨以上的回收产出镍产品(包括硫酸镍、三元前驱体与三元材料等镍产品)。两者合作期限自产品供应开始延续10年,且可根据需要进行数量增加和合作期限的延长。
亿纬锂能是国内动力电池供应商之一,且其装机量呈现增长态势,排名由2020年上半年的第8位,到2021年上半年上升到了第6位,存在感日趋明显。
格林美则是业内较领先的废旧电池、钴镍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其回收处理的废旧电池(铅酸电池外)占全国报废总量的10%以上,循环再生的镍资源占全国原镍开采量的6%以上。
由于涉及电池原材料供应及动力电池回收领域,亿纬锂能与格林美的合作引起业内广泛关注。而对于这两家头部企业的突然“牵手”的原因,业内却有不同的看法。
稳定镍供应?
随着近几年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化推广,动力电池生产商苦“缺镍”久矣,镍等贵金属稀缺程度清晰地反映在价格的大幅上升上。在这种情况下,亿纬锂能与格林美的合作,被认为是亿纬锂能将采购目光瞄准电池回收企业,希望提早锁定供应量。
如果按照8月9日现货镍报价14.18万元/吨计算,每年1万吨镍的采购价值在15亿元左右,连续供应10年则价值达150亿元。亿纬锂能与格林美备忘录中的1万吨镍产品,价格可能在此基础上有些出入,但可以预计该订单价值很可能也达到百亿元。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时间上,根据两者签署的备忘录规定,格林美对亿纬锂能的供货将在2024年才开始,意味着还有三年才到交货期。这一方面体现出亿纬锂能锁定镍供应的迫切性,另一方面,过长的“期货”时间让这份供货协议的不确定性增加。
有投资者在投资平台上分析称,格林美对亿纬锂能供货时间较晚主要是由于格林美的产能受限。
今年3月,格林美在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年回收镍金属10000吨以上。这与约定给亿纬锂能的供货量基本相当。按照公司动力电池回收战略,至2025年,格林美从动力电池中回收的镍资源将达到40000吨以上。如果彼时格林美的合作伙伴增多,大概率将需要协调各家供货比例。而亿纬锂能与其签订的备忘录中指出,格林美需对亿纬锂能优先供应。
实际上,由于镍、钴是三元锂电池必须的金属元素又属于稀有元素,电池生产商在持续增长的需求下,一直在致力于拓展获得镍和钴的渠道。除了上述锁定供应商,也包括投资印尼等地的矿山进行开采等。
但也有专家持有不同看法,认为亿纬锂能与格林美的合作,并非主要是为了稳定镍产品供应。“格林美、亿纬锂能此次合作是在三元材料、镍价格持续上涨的背景下发生的,但此次合作并非是因为原材料价格上涨形成的资源供应担忧。”赛迪顾问汽车产业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王维在接受经济观察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其观点主要基于镍原料供应的现状。王维指出,因疫情影响,2020年全球镍产量约243.6万吨,今年预计将达到258.6万吨。2020年电池用镍的量约占全部镍消费量的1%。根据动力电池创新联盟的预测,到2025年,全球电池用硫酸镍大约122万吨,折合镍大约27万吨,如果镍产量没有显著变化,那么这一占比将达到10%左右。
“如此看来,电池用镍的提升对镍市场供应产品结构会产生影响,但不会严重动摇供需关系,全球镍供能力应仍会较为充足。因此,我认为此次合作并不是为了锁定未来的原材料供应。”王维表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分析认为,在动力电池提高能量密度的大趋势下,三元材料高镍化将是大方向,高镍体系对硫酸镍的需求会成倍增加。
政策压力下的关系绑定
“此次合作更多是一种关系的绑定。”针对亿纬锂能与格林美的此次合作,王维对经济观察网记者表示。
而亿纬锂能需要绑定合作关系的背景之一则是政策推动,这让动力电池回收成为动力电池生产商必须要做的事情。
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提出推动废旧动力电池循环利用行动,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管理平台建设,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管理体系。
“在这种情况下,动力电池企业作为电池回收重要的责任方,也需要建立处置废弃动力电池的能力。亿纬锂能跟格林美签订合作框架,等于是锁定了格林美的动力电池回收产能,帮自己解决回收问题。”王维表示。
亿纬锂能在公告中表示,与格林美此次合作,有利于双方共同构建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价值链与镍产品全球绿色供应链,通过双方在资源、回收、技术与市场链的合作,实现镍资源的定向循环再利用,促进动力电池低碳排放达标,助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
事实上,在政策的多次推动下,除了亿纬锂能,动力电池生产商已经开始在动力电池回收方面进行布局。如今年1月18日,蜂巢能源与华友钴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利用各自的优势,在锂电新能源电池循环回收、减少碳排放方面展开合作,提升供应链竞争力。而对于该合作,一位动力电池回收企业内部人士表示,“确实主要是考虑到响应包括今年7月发改委发布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以及碳中和等政策的压力。”
而在响应政策之外,王维同时指出,再生镍也确实是一种可以低价获得的镍资源,因此从控电池生产成本角度来看,与格林美合作也能一定程度上降低亿纬锂能电池的生产成本。
另一方面,对于回收企业格林美来说,其也可以从与电池厂商的中合作中受益。“格林美需要稳定废旧电池来源渠道。电池回收企业中,除了有工信部白名单认证的‘正规军’以外,还有许多“小作坊”在抢电池资源。此次合作也帮格林美锁定了一部分渠道。”王维说。格林美一直致力于拓展自己的回收渠道,今年4月,格林美已经与全球280多家知名整车厂及电池厂签署了动力电池回收协议并展开合作。
可以预计,在政策及“碳中和”目标细化的推动下,或将有越多的电池厂商会效仿亿纬锂能,与下游回收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打通电池回收的正规渠道。因此,亿纬锂能与格林美的此次“牵手”,被赋予了从产业链层面推动动力电池回收产业发展的意义。
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2020年国内累计退役的动力电池超20万吨,市场规模达100亿元,2021年将有望达到143亿元左右。到2025年,我国废旧动力电池回收规模将达到120GWh,回收市场规模或将超400亿元。至2030年,三元与磷酸铁锂电池回收将成为千亿市场。但动力回收领域一直存在回收渠道不统一,乱象丛生的情况。
随着政策推动下动力电池企业、正规动力电池回收企业以及汽车企业等纷纷入局,动力电池回收产业的规范性有望提升。目前在车企层面,宝马、大众等在提出“碳中和”目标的同时,也均提出布局动力电池回收领域。此外蔚来、小鹏、比亚迪本土新能源车企也等都启动了动力电池回收等工作。
责任编辑:冯体炜
恒瑞医药: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6.62亿元 同比增长10.34%
新浪财经讯7月31日消息,恒瑞医药披露半年报,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113.09亿元,同比增长12.79%;净利润26.62亿元,同比增长10.34%。基本每股收益0.50元。报告期内累计研发投入18.6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56%,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6.48%。责任编辑:逯文云0000200万只特制燕京啤酒存炸裂风险被召回 董办称不知情
投资研报【碳中和动态分析】光伏全线下跌原因找到了!风电、光伏项目开发规则变化全解读2020年中国风电整机市场集中度有所下降【新能源汽车动见】两只千亿白马龙头为何领跌板块?一文看懂镍价大跌背后的逻辑【食品饮料α掘金】蒙牛大举增持,“奶酪第一股”利润预增186%-290%0000员工违法炒股、违规销售金融产品,这家券商领到新年首张罚单
炒股就看锤子财富,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日前,信达证券领到了2022年监管对券商开出的首张罚单。2021年6月,信达证券公司员工周某涛因借用他人账户违法买卖股票,被处以20万元罚款。时隔半年后,因违规销售多只金融产品,以及对员工管控不到位,安徽证监局对周某涛所在信达证券蚌埠淮河路营业部采取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并对时任营业部负责人采取出具警示函监管措施的决定。0000亏钱后:股民告赢昆明机床和中德证券 获赔268万元
来源:上海证券报最近,裁判文书网公布了一则判决,有股民起诉昆明机床(已退市)及中德证券(中介机构)等虚假陈述致使自己投资亏损。经过一审、二审,法院认为,昆明机床及中德证券等的虚假陈述是导致股民投资亏损的原因之一,应进行赔偿,需向该股民赔偿损失268万元。{image=1}公告的股权转让没有了0000因误导性陈述被立案 秀强股份董秘万幸躲过一劫
新证券法50万起步|因误导性陈述被立案,这位董秘万幸躲过一劫来源:董秘学苑原创六月雪1月7日晚间,秀强股份(维权)发布公告收到江苏证监局的《结案告知书》,公司此前在2020年3月13日因“误导性陈述”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此次江苏证监局宣布结案,公司未被给予行政处罚,董秘躲过一劫。{image=1}{image=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