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27638

区域碳市场还有发展前景吗

《财经》新媒体2022-01-25 17:59:080

全国碳市场和区域碳市场将互为补充,覆盖数十个行业,与碳交易发生关联的企业、机构和个人也将越来越多

{image=1}

文 | 徐沛宇

编辑 | 马克

中国的区域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下称区域碳市场)启动八年后,现已进入与全国碳市场交接、互补的阶段。未来,区域碳市场将与全国碳市场协同发展,与碳交易发生关联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发电行业2021年纳入了全国碳市场,区域碳市场覆盖的行业有20多个,其中,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这七大高耗能行业将在十四五期间陆续纳入全国碳市场,其他行业甚至更多的行业将继续成为区域碳市场的管控对象。

碳市场是以市场化方式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手段,具有强制交易的属性。行业和企业成为碳市场的管控对象,意味着其每年免费排放的二氧化碳有数量限制,超出部分必须通过碳市场购买配额;其在碳市场登记缴纳的配额,等于其实际排放量,即完成履约。

2021年,区域碳市场的总成交量较2020年有所下降,但碳价有所上涨。短期内,区域碳市场覆盖的行业和企业数量可能还会继续增加,碳价继续看涨。

业内预计,碳约束的力度将越来越大,高耗能行业将承担越来越高的碳排放成本。同时,工商企业和小微企业也有可能被纳入碳市场,譬如北京现在连麦当劳餐厅都已经成为了碳市场的管控对象。

目前全国碳市场只允许发电企业开户交易,而多个区域碳市场均允许个人和机构投资者入场交易。个别区域碳市场还推出了远期交易、配额拍卖等多样化的交易产品。未来,全国碳市场和区域碳市场都将在管控行业、交易产品和交易主体上更加多元化。中国的各类碳市场将成为上万家企业、个人和机构共同参与的虚拟商品交易市场。

碳市场的作用不仅在于增加企业的碳排放成本,还可以使零碳排放以及负碳排放的项目获得收益,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林业碳汇等等。这是通过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hina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s,下称CCER)机制实现的。

经过国家发改委核准的零碳和负碳项目可获得一定量的CCER;纳入碳市场管控的企业可购买一定比例的CCER,用作配额以完成履约。该机制已在区域碳市场运行8年多,全国碳市场也在2021年履约期允许使用CCER。随着碳市场规模的扩大,CCER的交易量预计也将大幅增长,由此惠及更多的零碳和负碳项目。

{image=2}

区域碳市场的2021:量跌价升

区域碳市场源于国家发展改革委2011 年 10 月发布的《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七家区域碳市场于2013年陆续启动。2016年,福建和四川也启动建设本省的碳市场。

全国碳市场2021年7月开市以后,区域碳市场覆盖和交易的碳排放量有所下降。据金融市场数据商路孚特估算,2021年,全国7家首批区域碳市场和福建碳市场的碳配额总成交量下降10%,配额总成交量约为0.64亿吨,约为全国碳市场的36%。

区域碳市场的总成交量虽较2020年有所下降,但碳价有所上涨。上述8家区域碳市场2021年的成交额约为21.83亿,同比上涨11%;总均价34元/吨,同比上涨24%。北京碳市场的交易均价为62元/吨,比其他区域和全国碳市场的均价都高,其交易价格曾在9月份高至107元/吨,刷新历史记录。

{image=3}

具体来看,各区域碳市场的交易情况差异较大。据碳中和综合服务商中创碳投统计,2021年,区域碳市场中交易最活跃的是广东碳市场,成交2713万吨,成交额10.37亿元;重庆位列第二名,成交1128万吨,成交额2.94亿元;湖北、深圳与天津碳市场也较为活跃,分别成交了964万吨、711万吨与662万吨,福建与上海碳市场成交量相对较低,分别为222万吨和206万吨。

北京碳市场是覆盖企业数量最多的区域碳市场。北京碳市场纳入管理的重点碳排放单位达900余家,其中,央企的比例接近30%,外资及合资企业约占20%左右。北京碳市场的碳价在2021年波动较大,1-4月份碳价稳定在40元/吨左右,5月份后逐步上涨,涨至90元/吨后开始下降,并稳定在70元/吨左右。

发电行业在区域碳市场受管控时,只覆盖186家企业;纳入全国碳市场后,被管控的发电企业数量增长到2225家。目前,区域碳市场覆盖的行业有20多个,管控企业3000余家。

{image=4}

随着高耗能行业逐步纳入全国碳市场,区域碳市场覆盖的碳配额总量不断下滑是肯定的。不过,短期内其覆盖的行业和企业数量可能还会继续增加。

广东碳市场一直是全国区域碳市场中规模最大的,碳配额累计成交量约占全国区域碳市场总量的四成。根据2021年12月底发布的《广东省2021年度碳排放配额分配实施方案》,广东碳市场将新增数据中心、纺织、陶瓷三大管控行业;纳入企业的门槛由原来的2万吨/年排放量或者1万吨标准煤/年综合能耗,下降为1万吨/年排放量或者0.5万吨标准煤/年综合能耗。

另一方面,广东、北京等多个区域碳市场发放配额的标准在不断提高,纳入管控的企业将面临更大的减排压力。路孚特碳组分析师谭琭玥对《财经》记者表示,广东碳市场近4、5年都在收紧免费配额,其中今年水泥、钢铁、石化和造纸行业与去年相比下调1%,同时扩大了新建项目有偿分配比例从3%增加到6%。

对于未来的规划,多个区域碳市场都已提出了继续深化发展碳市场的意愿。广东方面提出,要探索建设期现联动的国际化碳市场,基于广东碳市场研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碳交易,建立碳排放权跨境交易机制。湖北表示将持续深化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碳市场建设,研究扩大试点碳市场覆盖范围等工作;北京表示“十四五”将开展碳减排专项行动,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

设立区域碳市场的地区在减排上已取得较好成效。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的简报《中国30省(市)碳排放情况追踪》显示,与2005年相比,2019年,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天津、广东等十五个省(区、市)的单位GDP碳排放强度降幅高于全国水平;同年,单位GDP排放强度最低的三个地区从低到高依次为北京、上海、广东。

{image=5}

碳市场将更多元化

从区域碳市场和国际上更成熟的欧盟碳市场经验来看,未来全国碳市场和所有的区域碳市场都将在三方面——覆盖行业、交易产品和交易主体上多元化发展。

目前全国碳市场仅覆盖发电一个行业,仅交易配额现货一个产品,只允许管控的发电企业开户交易。各区域碳市场均已覆盖包括七大高耗能行业在内的多个行业,交易产品和交易主体也有不同程度的多元化。

例如,上海碳市场目前纳入了钢铁、电力、化工、航空、水运、建筑等一共27个行业,参与交易的主体包括约300家企业和约400家投资机构。北京碳市场的交易主体还纳入了自然人。

在交易产品方面,由于《期货交易管理条例》规定期货交易只能在经批准的专业期货交易所进行交易,而区域碳市场均不具有期货交易资格,因此各区域市场纷纷从远期产品入手,推出了碳金融衍生品。

广东、湖北以及上海推出的碳远期产品合同,采取线上交易,与碳期货的形式和功能已相差无几。不过,各地的衍生品交易情况冷热不均。上海的交易情况较好,其推出的碳远期产品设计了灵活的交割方式:对于需要履约的控排企业,可以进行实物交割;对于非实需交易者或者单纯利用远期产品实现套期保值功能的企业,则可以采取现金交割。而广州的远期产品是非标协议,交易撮合的难度较大、市场流动性较低。

另一方面,区域碳市场的市场运行保障机制还包含配额拍卖手段。其中,上海及天津试点通过高于市场价的惩罚性拍卖底价,引导市场价格上涨(价格上涨预期);湖北及广东试点利用低于市场价的拍卖引导配额价格下行(价格下跌预期)。

业界预期,十四五期间全国碳市场将纳入全部高能耗行业,并将交易主体扩张到管控企业之外,推出更多的碳金融衍生品。各区域碳市场也将陆续完善自身的各项响度,在纳入行业、交易产品和交易主体方面进一步多元化。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近日发布的报告称,建材行业和钢铁行业预计将会成为第二批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2022-2023 年,预计全国碳市场将优先引入机构投资者,之后逐步引入个人投资者。在交易品种方面,预计在十四五期间全国碳市场会推出更加市场化与金融化的产品,借鉴欧盟碳市场,在现货产品的基础上,增加期权期货等碳排放交易的衍生品。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当高耗能行业全部纳入全国碳市场之后,区域碳市应该会继续存在。全国和区域碳市场将总共覆盖数十种行业、互为补充。谭琭玥表示,区域碳市场存在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区域碳市场与地方企业的关联更加密切,纳入行业的区域特色性更强,当地交易所对于企业的熟悉度更高。

{image=6}

碳市场将让更多人获益

碳市场是强制碳交易体系,CCER是自愿碳交易体系,两者在碳市场的履约环节相连通。业内预计全国碳市场和区域碳市场里用于履约的CCER未来都将上涨。

2021年,全国碳市场首个履约周期里,允许企业使用CCER抵消其不大于5%的排放量,推动整个CCER市场活跃度和价格大幅提升。

据中创碳投统计,2021年CCER共成交17678万吨,较去年大幅增长。其中上海和广东市场CCER成交继续保持活跃的态势,成交了6060.8万吨与1748.2万吨;天津CCER市场2021年活跃度显著增加,成交4276.6万吨。进入全国碳市场的CCER存量预计约在3000—4000万吨。

不仅成交量上涨,CCER的价格也在上涨。在全国碳市场允许CCER用于履约后,CCER价格迅速走高,原本几元到十几元不等的各类CCER迅速跃升至每吨30元以上。CCER价格和全国碳市场配额价格产生趋近效应。

历史成交情况方面,据中创碳投统计,截至2021年12月13日,全国CCER累计成交4.43亿吨。其中上海CCER累计成交量持续领跑,累计成交量1.70亿吨,占比38%;广东排名第二,占比16%;天津排名第三,占比14%;北京和四川的CCER累计成交量超过3000万吨,分别为4544万吨和3417万吨,分别占比为10%和8%;湖北市场交易不足1000万吨,重庆市场产生372万吨的交易量。

此前获得国家发改委审批的CCER项目包括风电、光伏、农村户用沼气、水电等。由于国家发改委于2017年暂停审批了CCER项目,存量CCER并不能满足全国碳市场CCER的需求量。业内预计CCER项目审批有望在近期得到恢复,届时,更多的项目可通过碳市场获得收益。不过,目前区域碳市场对CCER的使用限制较多,业内希望未来区域碳市场能像全国碳市场一样减少CCER的使用限制,扩大使用范围。

设立碳市场的国家和地区均有类似CCER的自愿碳减排交易体系,国内CCER交易升温的同时,全球自愿碳交易市场也在升温。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前8个月,全球自愿交易市场交易额已超过7.48亿美元,有望成为有史以来交易量最高的年度之一,2021全年市场交易额极有可能突破10亿美元。

未来,CCER还有可能走出国门,在国际碳市场交易。根据2021年11月达成的《联合国格拉斯哥气候协议》,国际自愿碳减排交易体系预计将在两、三年后开始运作。届时,全球会建立一个联合国中央机制,让各个国家的自愿减排量互认互通,这意味着各国碳市场管控的企业可在全球或相互承认的区域内,购买自愿减排量完成履约。也就是说,国外的企业也有购买CCER的可能性。

作者为《财经》记者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