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核压力下被迫下岗居多 年内75家公募高管频繁变动
原标题 “考核压力下,被迫下岗居多!”年内75家公募高管频繁变动
2020年过半,公募基金在一波三折的市场中取得了亮眼成绩,但高管“稳定性”问题,依然在困扰着基金行业发展。特别是,从频繁的人事变动情况来看,中小基金公司更是首当其冲。
这又引出那看似无解的话题:怎样的激励机制才能留住核心高管?以核心员工持股为特色的“股权激励”还继续有效吗?
“和行情波动有关”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3日,今年以来共有75家公募机构(含券商资管)发生高管变动,在全部142家公募机构中占比超过50%,达到了52.82%,涉及变更的高管达170位,分别有21位董事长、44位总经理、61位副总经理、35位督察长、9位首席信息官(剔除重复统计,年内高管变更数是155位)。
高管变动情况一览
来源:Wind 单位:人
需要指出的是,二季度市场波动之下,发生高管变动的公募机构为51家,超过一季度33家(单季度统计口径存在公司重叠,所以季度数量相加和半年度数据不一样)。同样,从月度区间看,高管也是在4月-6月之间变动较为频繁,变动人数分别为39位、29位、35位。
“上半年高管频繁变更和行情波动有关。”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指出,因疫情影响上半年市场行情出现波动,公募基金虽呈现出发行火爆现象,但火爆背后实际上也存在着分化现象,头部基金公司的基金容易募集,但也有普通基金发行困难甚至发行失败。因此,高管在考核压力下会被迫离职,但也有部分是寻求好的发展平台的主动离职。
同时,某公募内部人士李浩(化名)表示,上半年以来市场出了不少爆款基金,但基金发行困难现象也并不少,只是少为市场关注而已。“考核压力下,应该还是被迫下岗居多。”
成立10年规模不足300亿
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发生高管变更的公募机构,以中小型公司居多。比如,记者梳理发现,某家中小型公募基金公司,上半年内接连发生4位高管离任,涉及到总经理、副总经理、督察长、代督察长等职。而另一中型基金公司,年初时新任董事长刚上任,总经理则很快发生离职。随后,该公司的副总经理顶替总经理一职,首席信息官则被增聘为副总经理。
华南地区某公募高管杨欢(化名)表示,发展到现在,公募基金的头部效应已非常明显,数量占比不高的头部基金占去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导致后成立的大部分中尾公司生产状况不理想。“头部公司在品牌效应、投研实力、渠道优势等方面都积累了明显优势,这些因素又是基金公司在市场立足的几个核心要素。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小基金公司普遍面临产品同质化背景下的生存困难。但是,在未来市场开放背景下,如果能在产品创新上有所作为,或许还能找到弯道超车突破口。”
以华东地区某家中小型基金公司为例,该基金公司成立于2010年前后,近年来该公司发生过多起股权变更与管理层变动,使得其发展至今过来规模不超过300亿元,经营也依然在盈亏线上挣扎。
某位第三方基金评价机构研究人士指出,对基金公司而言,高管频繁更迭,会对公司持续经营造成负面影响,使基金管理规模不断缩水。同时,公司发展不起来,也难以留住人才,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如何下“对”功夫?
“基金公司经营现状如何,和管理层的策略息息相关。而管理层能否把公司经营好,又是与管理层的激励机制密不可分。因此,要想改变高管频繁变更现象和改善经营,从激励机制上下功夫,下对功夫,依然是有效的方法。”某中小型公募基金公司内部人士韩蕾(化名)说。
杨德龙则指出,高管人才是基金公司的重要资源,对基金公司长期稳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除了给予有竞争力的薪酬外,基金公司还应该通过股权激励和相应的职位条件来留住核心高管。
2013年修订的《基金法》规定,公开募集基金的基金管理人可以实行专业人士持股计划。自那时起,核心高管持股计划就成为公募激励核心高管的主要机制创新之一。截至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已约有30家的基金公司实施了此类激励机制。其中,前海开源基金、创金合信基金等公司,近年的发展均表现出了明显的“激励”特征。
韩蕾说到,仅有薪酬还不足以留住优秀人才。她此前有过中大型基金公司从业经历,但对公司发展的参与感并不强,“就是拿一份薪资干一份活。”随后,她从该公司离职,参与创办了另一家基金公司,并成为该公司股权激励的成员之一。她表示,股权激励的作用是将个人的利益和公司利益绑定(利益大体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经济利益,二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匹配职位),“个人更愿意把公司长足发展当作自己的事情,看着公司一步步成长壮大,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
权益基金经理谭波(化名)于2019年末加入韩蕾所在的基金公司。据记者了解,与韩蕾一样,谭波进入该公司后也拥有了相应的股权,目前是该公司权益投研的重要骨干。据悉,该公司将以谭波为主打基金经理,以整体提升该公司的主动管理能力。
编辑:王朱莹
责任编辑:王涵
银华基金孙蓓琳:入行十五年对投资的五个反思
银华基金孙蓓琳:入行十五年对投资的五个反思银华积极成长基金经理孙蓓琳不知不觉中,已经入行15年了。感谢资产管理这个大行业,让我们能够有机会不断地学习与反思,与行业共同成长。今年以来,疫情肆虐,许多行业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幸运的是,借助腾讯会议系统,我们90%的工作都在正常进行。不但如此,还平添了了许多读书与思考的时间,让我对这么多年的经验教训又重新进行了反思。对周期的再反思0001中欧基金:听说基民没信心,想要摆地摊?
虽然每年都是“史上最难的一年”,但2020年的确“南上加南”。受疫情冲击,年初至今国内宏观经济受到较大冲击,就连政府工作报告也未涉及经济增长的相关目标,看起来我们收到的大都是悲观信号。这种背景下,无论是固收投资还是权益投资,都会面临一个同样的问题,即该如何摆放投资心态?今天,我们的话题就以权益为镜,给大家打打气。0000炒抱团股失利、客户赎回 “中国版文艺复兴”明汯究竟怎么了?
对于部分量化投资机构持续挖掘alpha的能力,目前各界仍持观望态度。A股近期持续震荡,除了估值过高引发价值投资人抛售外,场内越来越多的量化投资也被认为是原因之一。尤其是2020年4月13日,市场开始传言国内头牌量化机构、号称“中国版文艺复兴”的千亿私募明汯投资出现数百亿赎回的消息。0000公募REITs上市首日狂赚11亿 机构成最大赢家
公募REITs上市首日狂赚11亿!机构成最大赢家,业内:警惕“折价”风险原创每经记者理财不二牛首批9只基础设施REITs上市首日运行平稳,9只基金全部收红,截至收盘,蛇口产园上涨14.72%,表现最好,而广州广河、东吴苏园产业REIT涨幅不足1%。0000逾4400万元!公募基金掀起“自购潮”
来源:证基风云据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1月12日发布的公告,2022年开年以来,基金公司自购总额已超过4400万元。业内人士认为,基金是否自购对投资者选基金来说并没有指导意义,基金投资还需要从各方面来理智分析判断。2022年开年以来,A股出现大幅调整,呈现分化行情。但是,基金公司对自家的产品还是充满信心,纷纷自掏腰包申购自家产品,净申购总额超过4400万元。自购逾4400万元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