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扫码点餐”不应成为“单选题”
原标题:中消协:“扫码点餐”不应成为“单选题”
近期,中国消费者协会收到消费者反映,到餐厅用餐时,有些餐厅不提供人工点餐,甚至不提供现场菜单,消费者只能关注公众号或小程序后进行“扫码点餐”。对此,中消协发表如下观点:
一、仅提供“扫码点餐”涉嫌过度收集消费者个人信息。《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条:“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消费者到餐厅就餐,并无必要提供手机号、生日、姓名、地理位置、通讯录等与餐饮消费无关的信息。一些餐厅不再提供人工点餐,要求现场就餐消费者先关注公众号或小程序,再进行扫码点餐,借此获取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不仅违反法律规定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涉嫌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过度收集,而且,如果保管不善,消费者个人信息还有被泄露、丢失的风险。
二、仅提供“扫码点餐”侵害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十条第一款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应当恪守社会公德,诚信经营,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得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不得强制交易。”餐厅经营者不提供人工点餐服务,只提供扫码点餐,不仅有违商业惯例,也使现场就餐消费者只能关注或绑定经营者的公众号或小程序,被动授权经营者获取其个人信息。这种做法侵害了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是设定不公平、不合理的交易条件,对现场就餐消费者的一种强制交易行为。
三、不提供现场菜单有损消费者的知情权。《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消费者反映,部分餐厅在只提供扫码点餐的同时,还不向现场就餐者提供直观可查的现场菜单和菜品价格,消费者只有扫码关注餐厅后才能看到具体菜单,知晓菜品价格。菜单是消费者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与是否接受餐饮服务直接关联,餐厅应当提供直观可查的现场菜单,供消费者了解菜品和价格,决定是否用餐。不提供现场菜单,扫码关注后才能浏览菜品和价格的做法,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四、新技术应用不应成为特殊消费群体的消费阻碍。由于智能手机操作的复杂性,扫码点餐并不具有普适性。老年人、未成年人往往需要他人协助,才能完成扫码点餐过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消费体验和消费实现。他们对“扫码”背后潜在风险的防范意识也比较弱,更易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甚至支付安全问题的受害者。经营者可以使用新技术提高运营效率、为消费者提供便利,但首先应做到依法合规、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新技术应用不应成为限制消费者权利的工具,不应成为攫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借口,更不应成为阻碍大众消费的壁垒。
餐饮业属于服务业,餐饮业创新应当多从消费者角度换位思考,诚信经营,公平相待,在尊重消费者意愿的基础上,努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技术进步应当让消费者享受发展红利,而不是成为经营者商业欺凌的工具。我们期待餐饮行业组织、餐饮经营者积极行动,抵制不良手法,杜绝违法行为,以实际行动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也希望有关行政部门,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引导和监管,督促餐饮企业守法经营、加强自律,严厉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不法行为,促进行业健康有序、规范发展。
中消协及各地消协组织将持续对此加强社会监督,依法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责任编辑:钟娴
全球减产2300万克拉 中国年轻人拯救钻石市场
2020年全球钻石产量或跌回7年前“全球四分之三的钻石原石通过合约形式销售,也不知道具体什么时候才能拿到。”今年5月中旬,佟先生向记者苦笑道,求婚计划不得不等到钻戒做好后再进行。{image=4}尽管半个多世纪以来,62%的钻石商选择低价出售以获得现金流。0000“二选一”后首个“618” 调研称天猫仍是品牌核心阵地
“二选一”后首个“618”机构调研称天猫仍是品牌核心阵地本报记者许洁见习记者董枳君作为没有“二选一”的首个大促,2021年的“618”备受关注。0001红黄蓝男教师的朋友圈暴露了一个可怕倾向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文|顾佳贇{image=1}4月12日,江西瑞金市红黄蓝幼儿园一名男教师在朋友圈发布三张男童抱着自己脚闻的照片,并配文称“从小培养m”。随后,微信公号“瑞金市红黄蓝教育机构”回应,该教师为“助教”刘某,“尚未发现强迫、虐童或猥亵行为”,“园所已将其辞退”。0001开发商大鸿投资置业回应小区278户房产被抵押贷款:系在建工程抵押
长沙裕华名苑小区业主称,开发商将他们278户房产抵押贷款3亿元,导致房产证逾期发放。湖南大鸿投资置业有限公司钟经理称,房产证逾期发放是因为政策改变耽误,在项目开发期间,公司只是做了在建工程的抵押贷款。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