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7134

白银越野赛死者补偿协议多数家属未签字 业内:谁报价低谁中标,不一定评估靠不靠谱

中国新闻周刊2021-05-26 20:23:481

原标题:白银越野赛死者补偿协议多数家属未签字,业内人士:谁报价低谁中标,不一定评估靠不靠谱

政府不一定会评估运营方到底靠不靠谱

本刊记者/徐天黄孝光胥大伟

“明天要上战场了,只求安全完赛。”这是甘肃白银越野赛遇难者、来自重庆的参赛者文境的最后一条朋友圈。25岁的文境,参赛的十几天前刚领了结婚证,原本打算比赛完就回去拍婚纱照,今年10月举行婚礼。比赛前一天晚上跟丈夫通完视频电话后,就再也没有联系丈夫。灾难发生的第二天早上,也就是23日早上8点多,其丈夫辗转通过其他参赛者得知妻子遇难的消息,确认遗体是在22日晚上11点多找到的。

和不少遇难者家属一样,文境的丈夫吴先生希望了解事故发生的真相。吴先生表示,迄今政府人员除谈判补偿协议和安抚家属情绪外,未对比赛相关疑问做出回应。“现在文境遇难的时间、地点都不清楚。我希望等事故责任认定书下来后,再谈后面的事情。”

{image=1}

5月26日下午,甘肃白银紫灵山陵园门口停放了多辆公务车和警车,来访人员需经登记审核方能入内。

5月25日下午,甘肃白银召开山地马拉松公共安全事件第二次新闻发布会。白银市市长张旭晨介绍称,21名遇难人员的161名亲属全部抵达白银。张旭晨表示,截至目前已与一半以上遇难人员家属签订和基本达成协议,剩余遇难人员补偿事宜也正在沟通协商中。

根据《中国新闻周刊》获取的补偿协议书,约定一次性支付遇难者家属补偿金等90万元,丧葬费、家属交通费5万元,合计95万元。

《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发布会结束后不久,遇难者家属群有人发起统计,一共有16名家属代表回应称并未签字。

{image=2}

白银紫灵山陵园位于白银市强湾乡后长川楼房沟,有多名白银越野赛遇难者遗体存放此处。

王鹏的团队是国内一项著名越野赛事的运营方。听到白银越野赛遇难者消息后,他感到痛心,并希望从业内人士的视角找出问题出在哪里。事件发生第二天,王鹏的团队就把赛道卫星图找出来,尝试了解白银越野赛赛事运营方所做的安全保障、物资排布。

王鹏的团队策划运营最出名的,是中国西部地区一座雪山的越野跑。安全,是越野跑赛事中最重要的话题。作为赛事总监,为了随时随地应对突发状况,比赛时,王鹏在指挥中心的50多个小时几乎没睡。他曾遇到过赛前头天下雨,小溪忽然汇成河流,必须临时架桥;也曾因大雨,顶着压力要求选手停止比赛。

王鹏说,政府、运营方、参赛选手,是越野跑安全保障的三道闸,任何一方失守,安全保障就会出问题。以下是他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讲述:

“政府不一定会评估运营方到底靠不靠谱”

身处行业内,我自己感觉到越野跑火爆起来,是在2018年、2019年左右,感觉行业有了分水岭。之前,每年的比赛可能是一百来场,不是每个周末都有赛事。之后,越野跑就像雨后春笋一样,每周末都有好几个城市同时发枪。

那时候,政府也开始有这方面的需求。地方政府希望通过旅游、体育这些领域来匹配推广城市宣传,预算也往这些领域投。越野跑很适合用来做景区宣传,因为越野跑的要求一般是有85%以上的路面是非硬化路面,景区一般能达到这个要求且各方面配套比较完善,所以景区是办越野跑赛事的首选。

这些年,我们也看到一些风光很好的欠发达地区,甚至有些贫困县也希望通过越野跑吸引人过去。选手来了之后,当地的餐厅、住宿都有了客流量,基础民生也能因此得到促进改善。

不过,因为这个领域很小众,特别是几年前,政府能给的配套预算非常少,基本都在一百来万元,但这个钱是不够的。以我们在西部一座雪山的越野赛事来说,一共支出两百多万元。现在还有一个不太好的趋势,就是谁的报价低谁中标,政府不一定会评估这个运营方到底靠不靠谱。

商业品牌对这个领域的了解也不多,主要赞助商都是装备商,但因为参与的人群比较小,所以赞助商的投入也不多。因此,整个越野跑的投入预算,算是体育赛事中非常少的,这可能是它发展的天花板或者瓶颈,未来随着参与越野跑的人群越来越多,品质和保障会上新的台阶。

一场越野赛要成功举办,运营方和政府的合作必然是非常深入的。以我们举办的一场赛事为例,安全预案是直接跟当地的常务副市长沟通的,当地必须要有一位能够调动所有资源的行政长官加入赛事筹备组。另外,当地的公安部门、森林防火部门、卫生系统负责人都是政府协调组的成员,全部参与到安全预案的制定与评审中来,只有这样,各方资源的调配才能顺畅。

跟政府的合作,当然也是博弈的过程。比如,运营方设置好越野跑的比赛线路,政府部门觉得,我有个景点明明很美,为什么不将它放入线路之中?但可能那个景点加入进来,沿途会有安全隐患。这种时候,不一定是每个运营方都能扛得住压力的。

我们也希望,政府部门能够评估好团队的专业性,一旦选择了一个靠谱的团队,要相信团队的专业判断能力,在安全问题上做好配套和监督,尊重技术性方案。

“运营方必须懂得喊停”

《中国新闻周刊》此前报道,参赛者经过CP2后遭遇了突发极端天气,但不少信息显示,赛事主办方的救援应急预案存在不少漏洞,救援行动也因信息混乱而动作迟缓。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在22日下午一点左右,位于CP2的蓝天救援队确实向赛事主办方建议终止比赛。判断的依据是当时极端变化的天气,冻雨、大风所带来的后续影响是非常不可控的。据该知情人士透露,当天蓝天救援队负责此次越野跑打卡点诸如急救、擦伤处理等简单医疗处置工作,以及打卡点的秩序维护。

《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当天共有39名蓝天救援队员参与该赛事的活动保障当中。最初,在此次赛事活动中,蓝天救援队员更像是“志愿者”的角色。“主办方并没有给蓝天救援队费用,是主办方邀请,当地应急部门指派去帮个忙。”该知情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当发生冻雨、大风等极端天气之后,出现参赛队员被困的险情,蓝天救援队的角色,紧急从普通的保障志愿者转换成了应急救援力量。《中国新闻周刊》了解到,事件发生后,蓝天救援队又增派了45名队员前往事发地增援。

对运营方来说,举办一场越野赛,先别说有多好的体验感,安全一定是首要考虑的事情,没有之一。

前面说的那个200多万元支出的越野赛,光是安全保障支出就有80多万元。雪山因为气流问题,飞机飞不上去,因此我们所有的急救问题都要考虑得很周全。

首先,要保障在整个线路中各方通讯始终正常。没有这个保障,其他一切安全保障都不成立。我们当时配备了三套通讯方式:一个是手机网络,一个是大功率的对讲系统,最后一个是卫星电话和北斗的短报文系统。

另外,我们设置了双指挥中心。一个指挥中心在起跑点,一个指挥中心在翻越垭口之前。设立第二指挥中心最重要的考量之一就是救援,我们在两个指挥中心都安排了医生、救护车以及高压氧仓。因此第二指挥中心必须在线路中间,这样可以缩短救援时间,保证所有选手到指挥中心的距离基本都是最短的,压缩救援时间。另外,它边上应该有公路,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方便大规模选手的快速撤离。

我们在每个CP点都安排了一位县医院的医生,可以紧急处理一些临时情况,比如缺氧、失温等等。如果CP点无法处置,立刻将选手转移至最近的指挥中心。

如果选手在路上突发不适,无法步行至CP点求救,为了抢夺黄金救援时间,我们又设置了几支不同的巡线、救援队伍。我们当时要求,如果有选手在赛道上发生事故,我们找到他的时间要控制在20分钟以内。因此,在每个CP点之间,我都安排了两个森林公安,骑着摩托车对开发,发现任何问题都能紧急救助。森林公安常年巡山、救火,他们对山路非常熟悉。如果我跟他说,有选手在某个路段消失了,他可以很快分析出,这个选手可能走了哪些路,要怎么找他。每个路段安排两名森林公安骑摩托车巡线,可以保障最晚20分钟内找到那名选手,这样的森林公安我们一共安排了30位。

一旦选手发生跌落等状况,我们需要另一套救援机制。有一个给珠峰登山队做保障的救援团队,他们可以帮助我们指挥应该调用的资源、救人的方法。具体施救的是在指挥中心24小时值守的24名特警,特警分为两组,一般情况下,能保证指挥中心始终还有一支队伍没有出勤,应对下一个突发事件。

有这套安全保障体系其实还不够。从线路设计开始,安全这根弦就应该始终绷着。对所有运营方来说,确定线路恐怕是最难的事。大家来参加越野跑,都是希望看到平时看不到的绝佳风景。我们一般会做三条线路,在其中做取舍、平衡。比如,有六个景点,线路可以怎样安全地一一到达,有没有特别危险的或者离公路太远的,这时就需要做一个取舍。如果你手头的人财物能够保障在上面建第二指挥中心,直接可以在那个地方进行施救,那可以保留。如果不可以,就应该果断舍弃。

确定线路是做选择题,而选择是最难的。需要平衡很多东西,你的人财物以及赛事特点、可跑性、竞技难度,很考验运营方的水平。你不仅要懂体育,还要了解当地的人文历史、地理环境。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把安全放到首要位置。

确定线路之后,就应该试跑,我们当时试了至少20趟。然后分段,再试跑。之后,我们用所有救援力量的方式去试赛道,比如森林公安的摩托车保障,对开到底要耗时多久,这需要测试。还有一个必须要做的工作,就是在不同赛段试通讯信号,尤其是海事卫星电话到底能不能打通。

我们团队对于安全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同一个赛道第二年办赛还是出现了一个问题。第二年因为一些原因,我们将原来的百公里赛道,只截取了其中的60公里做越野跑,中间有一段新增的800米连接路线,而就是那一段出了问题。

每个选手身上都有个装置,按下SOS键,指挥中心就可以收到信号,立刻向这个选手所在的位置发起救援。而那段线路下方有铁矿,选手的SOS信号无法通过卫星传递给我们。非常幸运的是,这个路段很短,选手走过这个路段之后,信号立刻发出,救援力量也很快到达。

这件事情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当时之所以没有出事,是因为我们还有其他安全保障体系的支撑,比如救援力量必须在20分钟内到达。每个运营方做赛事的时候,对安全保障体系不仅要有方案A,还要有方案B、方案C,毕竟没有人能十全十美,兜底的东西越多,赛事越安全。

另外,保障体系、物资排布都完备之后,运营方应该让所有的工作人员、参赛选手都了解这套东西,一旦出现情况,每个人脑子中都能立刻反应过来,我要用哪套保障体系。

当出现不可抗力的因素时,运营方也必须懂得喊停。我记得我们在那个雪山办第一届越野赛时,出发前三个小时,当地的大雨才停。我们当时先是让赛道主管巡线,看一下河水有没有暴涨,有没有可能发生山洪。之后召集了救援专家以及当地公安、森林公安等,向他们征询三个小时后这里可能会是什么样,有没有危险,是否要停赛。最后大家一起做出决定,应该不会有危险,比赛继续。

而在第一届比赛中,我们也真的因为天气因素主动叫停了一批选手。当时,CP5到CP7赛段突然下了雨,最大的时候,20米开外已经看不见东西了。当时已经有选手跑出了CP7之外,那些选手我们让他们继续完赛。而处在CP5到CP7之间的所有选手,我们进行了强制关门的处理方式。

其实很多选手是不理解的,觉得这个雨明明不大,还可以跑。但我们当时安全的弦绷得比较紧,跟他们说,第二年的参赛名额免费送给他们,欢迎他们明年再来,今年还是安全第一。

现在行业内有个趋势,在公里数上追求越长越好,其实我是不赞成的。运营方拿到多少资金,掌握多少资源,应该量力而行。相较50公里越野跑,百公里越野跑对所有运营方来说,难度系数其实是三到四倍增加。因为百公里越野跑必然面临过夜的问题,人手安排是前者的1.5倍甚至更多,成本支出也会多很多。所以,我认为运营方在不同地方办赛事,应该因地制宜,不要一味追求百公里,可以根据自身掌握的资源情况,从短距离尝试起,慢慢积累经验、招徕人才。

另外,我觉得越野赛根据环境、公里数、难易程度可以分级,对于不同级别的赛事,其安全保障应形成国标。当然,这个标准可能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慢慢形成,无法一蹴而就。

“中国的选手比较相信运营方”

安全意识的建立,除了政府、运营方,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方,是选手。像我刚才说到的,我们因为天气因素主动叫停了一批选手,但不少选手是不理解的。而当时来参赛的外国选手,几乎全部主动退赛。我们还碰到过一件事,一名选手在报名时没有告知赛事方自己不久前动过手术这一事实,后来他在比赛中出了问题,我们立即送他去急救,最终没有大碍。

中国的选手,在竞技体育中就可以体现出来,他们的意志品质是非常强的。在越野赛中,他们会希望挑战自我,有一定的竞争意识。但是我认为,选手在自我追求和安全中还是要找平衡,不能一味地去拼好成绩。首先是保证安全,其次是享受越野,同时是拿到好成绩。

我国开展越野跑运动的时间太短,不像国外越野跑发源地,不少国际选手都了解曾经发生过的惨痛经验和教训,也系统地学习过安全知识,每参加一个赛事,都会仔细阅读赛事的安全手册和条例,花精力了解赛事的救援机制、物资排布。中国的选手比较相信运营方,有一种把命交给运营方的感觉,认为无论如何运营方会来施救的。但在每个赛事中,安全闸有三道,政府的投入、运营方的安全保障方案以及选手自己。这三方的力量一定要加在一起,才能够保障赛事中选手的安全。

当然,这其中还涉及一个问题,在越野跑的发源地欧美,有的选手背后有俱乐部支持,基金会也会赞助这些选手。而且职业选手会拥有自己的服务团队,比如技术教练、营养师、医护人员等等。比赛的时候,比拼的是自己的身体资源以及团队的智慧。中国在这方面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体育圈里优秀的供应商组织或者体系还没有建立完善,但我想这种模式可以作为例子借鉴。这是数量决定质量的一件事,随着参加越野跑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东西也会逐渐成熟。

(应采访对象要求,王鹏为化名)

责任编辑:张亚楠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