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金合信基金宏观策略会举行 2022年看好稳增长高质量发展主线
2021年12月30日起,创金合信基金2021-2022跨年投资策略会以全网直播的方式在线举行,本次策略会分为六个专场,包括宏观策略、权益投资、固收投资、量化投资、资产配置和主题赛道等,创金合信基金投研团队联袂三大券商首席,回顾2021年市场,展望2022年宏观经济形势,挖掘投资机会。
2022年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是什么?2022年的出口、投资、消费的前景如何?从增长、通胀、流动性和政策四方面全方位分析宏观环境,2022年的投资主线是什么?创金合信基金2022年的资产配置观点是什么?在2021年12月30日晚8点到9点举行的宏观策略专场,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广发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戴康、华安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何宁、创金合信基金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苏彦祝、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王婧一起把脉2022。
2021年12月30日晚8点到9点,创金合信基金2022年宏观策略会举行,从左到右分别是创金合信基金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苏彦祝、广发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戴康和招商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
回顾2021年市场:总体平淡 结构多彩
王婧:请各位对即将过去的2021年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和回顾。
谢亚轩:通胀是2021年的关键词,也是2021年市场给我留下最深的一个印象。通胀意外的到来,尤其是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过去很多年都没有见到,而且从数据来看,今年大宗商品价格的涨幅历史少有。
何宁:2021年是变化很大的一年,我印象最深的是与投资息息相关的几个预期差,比如四五月份流动性超预期,有一些边际上的宽松;下半年PPI的快速冲高,二次探顶;七月的降准,这些对投资的影响比较大。
戴康:2020年年底,我们展望今年全球的大类资产,当时用了两条线索,一个是海外经济的修复弹性大于国内经济,另一个是中国的信用周期回归中性。当时我们的判断是大宗商品表现是最优的,其次是股票和债券,认为美债利率的上行空间是有限的,股票的系统性风险不大。从全球的角度看,成长的风格会较前期有所修复。
从结构上来看,2021年有三个贝塔,第一个贝塔,供需缺口导致了上游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修复得比较好。第二个特征是市值下沉,今年A股小盘股涨得很好。第三个特征是信用周期分化很厉害,比如对于新兴产业的信用扩张和对于房地产、互联网、教育等的信用收缩,导致了行业分化。概括说,2021年是总量相对平淡,但是结构丰富多彩的一年。
魏凤春:将国内与国外市场分开来看,我认为国外的大逻辑是通胀交易,国内的大逻辑是内生增长。从市场运行的结果来看,符合十四五规划所确定的内生增长的权益资产走势都很好。如果背离了这个大方向,比如不符合共同富裕要求、沉迷于数字鸿沟,和我们的现代化制度不匹配的资产,走势则受到了较大的压制。大逻辑来讲就是,2021年沿着十四五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就能找到比较清晰的资产配置方向,预计2022年也应该按照这条路径进行布局。
王婧:创金合信基金今年的投资业绩表现比较突出,请苏总作为公司的总经理兼首席投资官,对公司2021年的表现进行总结回顾。
苏彦祝:2021年的资本市场,年初比较高亢,随后进入阶段性的调整,总体趋于平淡,但是在结构性上我觉得还是波澜壮阔的。
结构性机会和结构性风险都比较明显。结构性机会方面,与碳中和碳达峰相关的新能源行业,以及芯片和军工行会都有不错的表现。结构性风险方面,比如教育培训行业的整顿,房地产行业的灰犀牛风险,互联网行业反垄断政策的出台。今年政策上有一个比较大的点是应对房地产收缩引起的房地产的债券和股票市场的风险。
总体看,创金合信基金在2021年比较好地回避了结构性的风险,抓住了结构性的机会,在新能源(包括新能源汽车)、芯片、数字经济等方面,我们有相应的产品布局,表现都不错,所以今年是创金合信基金业绩表现比较亮眼的一年,也是我们的规模增长比较快的一年。
从左到右分别是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策略分析师王婧、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和华安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何宁。
展望2022年之中国经济主要矛盾分析
王婧:刚才几位嘉宾提到,2021年因为宏观经济内在结构的分化,导致了A股市场的机会和产业的景气大分化。展望2022年,我们是不是可以继续沿着这样的思路探讨,就是2022年中国经济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政策最有可能发力的点对应到投资上面的这些行业,是我们要去关注的一些机会。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2022年将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请问,明年中国经济最主要的矛盾是这三重压力中的哪一个?
谢亚轩:我觉得和这三重压力并列的还有一条,就是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可以把它作为第4个选项,我就选这个。
戴康:我选供给冲击。供需缺口的背景是2016-2017年的供给侧改革,2018年后供给收缩呈现常态化,因而产能利用率到了一个相对比较高的位置,新冠疫情发生之后,虽然需求在恢复,但是供给被挤压释放不出来,所以今年存在供需缺口。
今年从表观数据来看,PPI和CPI形成了一个比较大的偏差。可能明年和今年有一些不一样,在于明年的总需求在放缓。
今年三季度在建工程的增速开始回升,明年是产能扩产周期的下半场,所以明年可能会面临结构性的供给过剩。一方面是需求放缓,另一方面供给慢慢地释放,这样会对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向下的牵引作用,所以从投资的角度来讲,我们需要关注供求关系变化带来的投资机会和风险。
苏彦祝:短期我选需求收缩,因为我觉得房地产产业链的压力持续存在,而我们做进一步信用扩张的时候,又不想走老路,但新路的带动力不一定有那么强。现在搞基建,传统基建的空间不算大,而新基建的信用吸收能力可能没那么高。
何宁:我也选需求收缩。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从经济底部反弹的过程来看,房地产、基建等投资项是先行变量,或者说是偏领先和同期的一个变量,消费是一个滞后变量,按理说到2022年的时候,消费应该去唱主角,但是我们现在又看到一些受压制的方面,比如说疫情的反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于消费没有特别提出一些新的手段,所以我觉得该消费唱主角的时候,消费未必能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强,包括打开国门的畅想,下半年的服务消费提升等等,我还是比较担心。第二个原因,我看到学术上对于潜在增速有一个测算,疫情之后将未来几年的潜在经济增速下调了0.1个百分点,所以我还是比较担心需求这一块。
魏凤春:我选预期转弱。市场共识是中国经济已经明确进入下行期,但走出下行的分歧很大,可以说预期有点紊乱。中央明确是要质的增长,保量也是为了保质。在这个过程中,我现在比较担心的是,会不会有人把量的增长预期打得过猛。预期管理相当于放风筝,风筝拉下来很容易,把风筝放上去就非常难,正因为难,用力就有可能会过度。
所以,我比较担心在预期紊乱的过程中,有可能导致质和量在度上的失衡,这种不平衡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投资影响都会较大。
展望2022年出口:短期有韧性 需关注下半年下行风险
王婧:2021年的出口一直超预期,那么站在2021年的年底,2022年的出口到底会怎么样?
谢亚轩:我对明年出口形势比较乐观。2021年有个很典型的现象,就是每个月出口数据出来之前大家都说出口不行,但是总是超预期,所以9月份的时候我就说,与其老等着数据超预期,不如把自己的预期改改,换句话说分析出口超预期背后的原因。我觉得可能大家忽视了两个很重要的支撑——短期因素和长期因素。
中国出口超预期,短期的原因是现在全球仍存在防疫鸿沟,发达国家对疫情处理得更好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处理得稍差一点,比如越南、印度、马来西亚等。从全球看,发达国家是中国出口的最终目的地, 所以发达国家疫情调控得好,对中国的产品购买就会不断增加,这叫收入效应。新兴市场国家疫情处理得不好,又是中国出口的竞争对手,所以新兴市场国家跟中国之间是个替代效应。而这个因素在2022年短期还不会消失,它会继续给出口带来支撑。
长期的因素看,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全球进入了一轮新的信用扩张阶段。当然有很多人质疑说信用扩张在哪里?通常信用扩张初期一般不容易被大家捕捉到,但是慢慢地我们会发现更多的迹象,如果信用扩张,预计会沿用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一个词,那就是它会继续把蛋糕做大,这就使得明年的出口会有更强的支撑。
此外,我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明年的出口不乐观,意味着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来鼓励和支持出口,这些都是我对明年出口形势比较乐观的原因。
何宁:首先,我比较同意谢博的观点,出口仍会有一定的韧性;其次,我想补充一点,到2022年下半年,需要关注出口下行风险。我们预计出口增速会比今年下滑,并且比2021年的两年复合增速(大概是15-16%以上)可能还要走低一些,但是下滑的幅度可能不会特别大。
我想提示一个风险,2021年三季度之后出口比较好,有很大一部分是价格的支撑,到2022年价格支撑能够维持多久?我觉得要关注两点:一方面是新冠疫情的反弹可能加剧供应链危机,对全球运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算是出口的一个支撑。但是另一方面,与今年相比,明年全球的供需缺口和全球的流动性可能会有所回落。我们在研究时做了两个复合指标,第一个复合指标是全球供需缺口,用一部分全球大宗商品需求国的需求侧指标和一部分供给国的供给侧指标来做一个测算。这个指标从今年年中一直到现在都处于高位盘整状态,如果说未来指标见顶回落的话,对于价格的支撑可能会减弱。第二个指标是衡量全球信用。我们做了一个全球加权M2增速,用来判断全球流动性,这个加权M2增速在2020年5月份之后急速攀升,所以价格很大程度上是由史无前例的宽松带来的。然而,在2020年底2021年初的时候有一个见顶回落,所以这种流动性对于价格的支撑还能维持多久,需要画一个问号。综合看,如果价格支撑到明年有回落,再加上出口的量可能伴随着全球需求的下降,到明年下半年需要关注出口下行风险。
戴康:刚刚谢博提到中国的供应链优势可能还在,所以从短期来看,如果价格还是有韧劲的话,出口确实有可能比大家想的韧劲要足一些。
关于大家关心的美国通胀,主流观点认为明年二三月份美国的通胀大概率会下来。我们知道美国通胀形成可能有三个原因,一是大宗商品今年的表现很好;二是供应链的紧绷,使得美国商品的价格可能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三是劳动力市场的紧绷,职位空缺率和劳动参与率有一个比较大的劈叉。后两个原因是结构性的。如果不把疫情消退作为一个基准假设的话,明年二三月份美国的通胀大概率会下来的主流观点,我不太赞同。
展望2022年消费、投资:投资超预期可能性更大 更看好必选消费
王婧:投资和消费,哪一个更有可能挑大梁?
何宁:我对这个问题有两个理解。第一个是普适性的,谁在GDP里占主导,谁就更有可能挑大梁。如果我们去拆GDP的构成,消费的占比是比较高的,贡献率通常达到60%以上;投资大概在20-40%之间波动;进出口每个年份有正有负,像今年截止到三季度,净出口对于整个GDP的贡献率将近20%。因此这个问题如果站在一个什么时间都对的角度,肯定是消费占主导,因为它占的权重非常大。
第二个角度,我是这么理解的,所谓的2022年投资和消费谁占主导,应该是哪个会是超预期的主导,哪个会更多影响资本市场的投资。如果这么来理解的话,我可能会选择投资。首先,疫情的冲击带来内生性的一些改变,比如居民收入的问题,贫富差距的问题等等,所以消费的恢复可能需要一段时间,这是一个内生性的问题。其次,消费的刺激手段,目前看也是比较有限的。最后,还是跟疫情有关,如果疫情仍反弹,国内消费的场景是比较受限的,所以到目前为止,我可能给明年的消费一个比较中性的判断。
超预期的主导更有可能出现在投资,比如说现在大家对地产都很悲观,但是地产的政策有一些边际的调整,包括长期的保障房等。还有基建,我们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能够看到非常积极的定调。因此,对于基建包括其中的新基建,制造业投资如高端制造业投资和中下游制造业投资,值得我们多关注。
王婧:2022年经济工作定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财政部近期下达了明年专项债提前批的额度,显示了中央稳增长的态度。请问,财政发力的主要方向会在哪里?
魏凤春:我觉得中央要求稳中求进。稳一定要稳增长吗?这点很重要。中国的长期高质量发展对数量驱动的增长要求并不太高,未必需要全力的保增长。稳还有另一个层面的意义,就是社会并不会因为经济的趋势性下行而动荡。这就需要政策的发力点要集中在对社会的兜底上,同时赋予市场稳增长的重要责任。简单讲,就是财政钱花在哪里?我认为一定要花在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上,优先保障在教育、医疗、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支出,剩下的钱才用来保增长。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保增长都有明确的财政约束,意味着只靠财政花钱是不够的,需要引导民间资本加入。
吸引民间资本加入稳增长的大路上也是有原则的。首先是要为资本设置红绿灯,有红线的不要越界。其次,按照十四五规划,民间资本要集中在高端制造领域,如芯片、数字化、能源安全等。再次,当然我们更希望看到注册制的全面推行,民众愿意把钱投向诸如高端制造等政策鼓励的方向,这样可以把短期的量和长期的质结合起来,这是最好的。
我特别担心的是只考虑短期的增长,而忽略长期质的发展,这是在政府花钱或者引导中需要明确的一点。
苏彦祝:我比较同意魏博刚才的观点,这几年政策特别注重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下,传统产业可能只能在它下滑过快的时候适当修正,重点要对长远看符合高质量发展的产业进行更大力度的投入,如碳中和方向、数字经济方向、国防军工方向,我觉得这些应该是政府投入的主力方向。
王婧:虽然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没有提到具体促消费的一些措施,但我们在讨论明年宏观经济的时候,消费肯定是一个避不开的话题,也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请问明年消费恢复的前景到底怎么样?结构更加偏向可选还是必选?
戴康:从居民的消费能力看,截止到今年三季度末,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大概是6.9%,比疫情前8.9%要低。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看,恢复是偏慢的,甚至三季度可能比二季度还要再低一点。从消费的意愿看,消费者信心指数,包括就业的预期恢复也是比较慢的。
结构上,我更偏向必选消费。今年消费的一个特点是商品消费相对来说顺畅一点,但是服务消费因为受到疫情的扰动恢复得比较慢。我们也很难精准假设明年疫情会消退,因此我们认为服务消费受疫情影响的扰动因素还是比较大的,对于投资来讲,必选消费受到经济放缓的影响会相对小一点。
明年PPI和CPI的剪刀差有一个较为确定性的收敛,历史上A股必选消费是有超额收益的,所以明年我认为必选消费是有机会的。通常此背景下,必选消费有提价的预期,可能一些食品加工的提价已经在陆续出现,我们比较关注食品加工、农业等提价的机会。
对于可选消费,从基本面上看,我们还没有看到明显的逆转改善的趋势,但是对股价来讲,因为反映了很多负面的东西,所以明年我倾向于可选消费领域还是有结构性的投资机会。主要有两个方向:当PPI回落的时候,有一些可选消费的成本压力减轻,利润率有所修复的品种,如白电等;政府对于地产、基建稳增长的态度,相关产业链如消费建材、汽车等。
王婧:在CPI和PPI的剪刀差恢复期间,A股历史上哪些行业表现相对会占优?
何宁:回顾历史,当CPI和PPI的剪刀差收窄的时候,从申万一级行业的累计收益率情况看,食品饮料的表现是最好的,累计收益率可以达到30%以上。其次,建筑材料、家用电器,还有医药,它的收益率能够达到10%以上。
另外,我再补充一个点,刚才戴总提到的食品加工类行业,我们从宏观的角度做了一个非常细的PPI和CPI的一对一的关系拆解,每一个分项对应一个相关性的程度,看价格的传导,在所有的PPI类里面,和CPI的相关性最好的是食品加工类行业,像屠宰品的加工,各种肉类罐头,蔬菜水果的各种罐头。此外,还有设备修理、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等。我们认为PPI对于CPI会有一些传导,但是这种传导不是全局性的,从投资端来说,当CPI和PPI的剪刀差收窄的时候,可以关注受益CPI涨价的一些品种。
稳增长是2022年宏观主线,市场风格较今年更加均衡
王婧:今年上游工业品通胀和能源革命是市场的宏观主线,明年可能的宏观主线是什么?
魏凤春:首先谈面,如果有系统性风险的话,这个主线就不用谈了。刚才我们讨论的结论是2022年应该是没有系统性风险的,这点很重要,那就可以找线了。从宏观来讲,无非是从增长、通胀、流动性和政策四方面看主线。
通货膨胀是2021年的一条主线,应该不是2022年的主线。流动性有可能是风险,美国加息引发的收缩;政策方面,明确利好风险资产。所以,明年的宏观主线主要是稳增长,如何实现增长?是质的增长还是量的增长?我个人更强调是质的增长,当然会受到量的增长的冲击,中间还是一个度的问题。我认为随着近期加大稳增长的力度,有可能会在量方面有机会,所以在操作中不能忽视量的增长。
一般来讲,一种趋势起来是很难改变方向的,也就是说“势不可挡”。我认为中国经济在质的增长方面不可挡,所以在量和质的选择中,我更愿意选择质,因为它更加具有战略性的价值。任何高质量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内外部的冲击尤其是海外的冲击,我们需要高度关注,但大方向来讲应该是一种质的增长。质的增长符合产业政策,也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必然选择。
王婧:中国经济已经开始向高质量发展进行过渡,高质量发展是一条宏观的主线,也是我们长期要去关注的投资机会。对于2022年,我们可能会兼顾质和量,平衡一下,但是要牢记质才是投资的主线。
刚才魏总也谈到了明年市场流动性方面一个可能的风险,请问全球流动性收紧的风险到底有多大?
谢亚轩:今年尤其是三季度后期到现在,大家都谈滞胀,甚至去思考上世纪70年代的经验,但是大家的结论是当前不像上世纪70年代,因为现在是假的滞胀,就是货币政策收紧得不够。从这个角度来说,明年上半年增长的主题,我非常同意凤春的观点,就是现在假的滞胀状态,明年上半年会不会由于联储的收缩演变成真的滞胀局面,我觉得这个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风险。
我之前也做过一个研究,2003-2004年的时候联储是怎么看待那一轮比较大的商品价格上升的?事后来看,尽管大家当时认为通胀可能要来了,但是美联储仍然慢市场半拍。现在以美债利率1.4%左右的水平来衡量,我觉得市场有一点太过依赖联储再犯错了,所以美国流动性收紧确实是明年一个很重要的交易风险。
王婧:明年国内通胀会不会超预期,从而制约货币政策的空间?
何宁:刚才魏总说了宏观的几个大的框架:流动性、通胀还有增长,那么国内的货币政策会不会有收紧的压力?我觉得从通胀的角度,从CPI的角度,目前没有看到这样的风险,没有特别大的通胀压力。我们预测2021年的CPI同比大概在1%左右,目前预测2022年CPI估计会达到2.5-2.6%之间,比历史上中位数(2.4%左右)偏高一点点的水平。
我们的预测基于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我们觉得猪价、油价不会共振,因为明年的猪价可能是一个前低后高,油价我们目前看是一个前高后低,两者是错位的;第二个原因,市场担心PPI向CPI的传导,从历史上来看,传导有一定滞后性,并且我们构建的一个价格传导指数表明,今年很多PPI中下游行业的价格传导指数处于历史分位数50%以下的水平,也就是说这一次传导的效果偏弱一点。基于这两个因素,我们目前没有看到特别搞的通胀压力。
王婧:2022年面临政策环境向好,盈利周期下行的情况,对市场估值水平和风格会有什么影响?
戴康:明年A股大概率处于盈利下滑的中后期。历史上看,当盈利出现比较大的下滑,通常稳增长政策出现在盈利下滑的偏后期,但是这一轮由于决策层采取跨周期调节,稳增长或者政策底出现在盈利下滑的中期,所以明年可能面临盈利下滑,但取决于稳增长的态度,如果稳增长的力量不太够,那么A股可能容易出现调整。
估值水平来看,目前A股的龙头股估值应该在历史上的正一倍标准差,偏贵一点。如果剔除这些龙头股,其他个股估值大概在均值上方一点,是一个合适的位置。
从投资角度,有五方面的考量,分别是通胀+宽松转向滞涨+收紧,供给缺口转向供给过剩,信用结构分化修复,市值风格均衡,上游转向下游。
首先,从海外角度看,我们认为可能是2021年的通胀+宽松组合转向了2022年的滞胀+收紧的组合。第二个,从供需缺口的角度看,2022年是一个结构性的供给过剩。第三个,从信用结构看,2021年是1加1减,但是2022年会变成1加1稳,就是要加双碳信用新周期,稳地产和基建。第四个,2021年小盘股表现特别好,2022年由于小盘股业绩下滑的幅度可能会比较大,虽然它估值偏低一点,但是和2021年初相比,它的优势就会下降,所以我们认为2022年的市场风格可能会均衡一点。第五个,2021年上游的表现更好,我们认为2022年下游的表现会更好。
2022年资产配置:坚持战略布局
王婧:2021年的12月31日,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最后一天,这意味着银行保本理财产品将正式退出历史舞台,银行理财迎来“真”净值时代。这对于居民的资产配置会产生哪些影响?
魏凤春:这对中国的普惠金融影响非常大。首先,大家会形成一个基本常识,理财也是有风险的,理财是金融行为,金融是对风险的定价。如果说完全刚性兑付,金融就失去它的本质意义,理财净值化需要全民对金融知识再学习。既然是净值化就必然有波动,波动问题通过单一资产的择时还是通过多资产的配置来解决,这会考验很多公司的管理能力。
现在创金合信基金强化资产配置的能力,我认为就迎合了时代的要求。这要求我们肩负起普惠金融的重要使命,这是一件只能干好不能干坏的事情。我们希望理财净值化在对普通民众的理财理念进行更新的同时,我们的资产配置理念也要更新。既要做好投资的实践,也要借鉴国际上最新的一些资产配置方法、模型和逻辑,并结合中国的现实需要,大家一起成长。
王婧:可否分享一下2022年创金合信基金的资产配置观点?
魏凤春:第一,预计2022年没有大的系统性风险,我们提倡长期布局、战略布局,根据十四五规划,根据中央高质量增长来进行布局。虽然是资产配置,实际上产业的布局是基础。同时,做投资要机动灵活,需要考虑到国内量的增长可能带来的冲击和海外流动性收缩的冲击,这需要强化择时的能力。所以我们既坚持长远的战略性原则,也坚持相对短期的战术调整。理想的工作是争取在大类资产配置和择时方面都努力做好,延续投资业绩的辉煌。
王婧:创金合信基金近年来取得了不错的投资业绩。根据海通证券基金公司权益及固定收益资产业绩排行榜,权益基金的排名中,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创金合信基金最近三年的收益率是215.84%,在119家公司中排名第二,最近两年的收益率达到179.24%,在133家公司中也是排名靠前。请问创金合信基金投资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在新能源、科技等方面有非常丰富的产品线布局,是不是体现对于长期资产配置和产业配置方向的观点?
苏彦祝: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成功没有秘诀,因为世界上没有灵丹妙药。我们从四方面去努力,机制、文化、理念和时间的维度。
一是机制。创金合信基金2014年成立,成立的时候就有骨干员工持股制度,内部实行合伙人制度,有了合伙人制度之后,我们的骨干员工,包括基金经理、研究员就能够比较长期安心在这工作,它解决了归属感和利益分配问题,创金合信基金是一个有合伙人机制的公司。
二是文化。投研需要文化,不是一个基金经理单打独斗就可以把业绩做出来的。投研是一个团队,我们希望大家和而不同。不同,指你在投资方法论上可以不同,但是交流是顺畅的,和谐的。只有很多各具专业的人,能力互补的人,大家互相顺畅交流,才会成长得更快,所以我觉得和而不同的文化是我们投研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三是投资理念,倡导深度基本面研究以及多样化的动态价值投资。我们特别重视深度的基本面研究,虽然我们在二级市场做投资,但是我们希望能够深入地扎到产业研究和真正的企业经营管理上去,获取企业成长价值,所以特别重视深度的基本研究。在深度的基本面研究的基础上,大家可以做多样化的动态价值投资,所谓多样化,我们不强求所有的基金经理都是同一个方法论,我们觉得投资的方法多种多样,它一定要符合基金经理的能力、特长、性格偏好。每一种方法论都有成功的案例、成功的代表,就好比说我们去爬山,爬山不是一条路通到山顶,有若干条路都可以到山顶,所以我们允许基金经理有多样化的投资方向,但每一种投资方法论,我们主流上还是鼓励做价值投资 这个价值投资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有的人喜欢企业成长的早期,有人喜欢成长阶段,还有人喜欢末期的清算价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我们鼓励有不同的方法论。此外,我们还要践行责任投资,中国现在鼓励共同富裕,鼓励ESG责任投资。
四是特别重要的,时间的维度。基金经理不是突然像孙悟空一样变得很厉害的,需要时间去成长。例如,大家比较喜欢的游大师(李游),他在我们团队已经有8年多,以前在卖方做研究员,然后在创金合信基金先做研究员,接着做基金经理。曹春林已经在团队里10年了,10年里他不断地做探索和研究。还有大家比较喜欢的医药基金经理皮劲松,在团队8年多。基金经理在好的理念、好的文化氛围下,自己很努力,就能够长期成长。而这种长期成长,公司需要提供一个好的舞台,那就需要我们考核注重长期。
对于第二个问题,创金合信基金长期的资产配置和产业逻辑,在产品布局里面是有所体现的。内部讲究深度基本面研究,一个基金经理即使他只做了半年或一年的投资,但他基本面研究至少需要看三年,不能只看一年。我们布局一个产品,需要至少看5年,最好看10年,比如三四年前布局了创金合信新能源汽车基金,若干年前看好这一结构性的机会,我们对新能源汽车在中国能够发扬光大非常有信心。再比如,今年我们又布局了创金合信数字经济基金和创金合信芯片产业基金。芯片产业,我们看好中国未来至少5年可能10年左右的国产化爬坡,以及长期的物联网、智能化的发展,我们希望挑出中国最好的结构性机会,把它变成产品,从而力争为我们的投资者创造一个好的回报。在产品布局里面,应该说基本体现了长期的产业逻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责任编辑:常靖蕾
基金投顾试点两周年:扩至59家,还有这些“痛点”
来源:证基风云目前获得基金投顾业务试点资格的机构共有59家,包括24家公募基金公司、29家券商、3家银行、3家独立销售机构。而目前全市场基金数量已超过8000只,总规模达到23万亿元以上。在受访人士看来,国内的买方投顾才刚刚起步,可以说未来的发展潜力和想象空间还非常大。0000美联储议息会议在即或提及缩表购债计划 - 6.16市场下跌点评
今日市场出现明显调整,上证综指下跌1.07%,沪深300下跌1.67%,创业板指下跌4.18%。从行业来看,银行、家用电器、房地产、建筑装饰等低估值板块飘红,前期涨幅较高的汽车、电气设备、有色金属、化工、医药生物跌幅较大。0000张坤当家基金铁腕控规模 易方达中小盘全面暂停申购转入及定投
“ikun”要注意!张坤当家基金“铁腕”控规模,易方达中小盘全面暂停申购转入及定投来源:资本深潜号国内规模最大、口碑最响亮的基金经理之一——张坤管理的基金有了最新动向。2月23日,易方达中小盘连发两条公告:一条是,易方达中小盘基金全面暂停申购、转换转入及定期定额投资业务的公告;另一条是,易方达中小盘基金进行大比例分红的公告。两个公告都指向一个结果——主动调控基金规模。0003明星私募把脉四季度:牛市纵深演绎 紧跟券商、消费和科技主线
记者|张哲李健王飞齐永超·编者按·9月以来的市场,调整十分凌厉。这和经济复苏向好的趋势相比,无论如何都“不搭”。本周五,券商、保险、地产等板块“大象起舞”,带动沪指创下一个月内最大涨幅。北上陆股通资金净买入额接近百亿,也创出最近两个多月的新高。那么,在接下来的四季度乃至明年,市场会如何演绎?0000视频|杨德龙:恐慌情绪导致非理性下跌 核心资产依然值得拥有!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责任编辑:石秀珍SF1830000